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还物教案(完整文档)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2-20 09:42:03

还物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还物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还物教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还物教案(完整文档)

还物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还物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还物的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在兼顾学生已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基础上,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初步感受金属的活动性。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重点内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通过练习,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酸的化学性质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金属的化学性质(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

  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

  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 2MgO

  4Al+3O2 2Al2O3

  Zn+H2SO4=ZnSO4+H2↑

  Fe+CuSO4=FeSO4+Cu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引导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 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 回忆、记录、巩固相关知识。比较镁、铝、铁、铜、银、金的活泼程度差异。 1、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

  2、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①能否反应②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听讲 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初步方法。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 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 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

  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观察、记忆。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加强学生记忆。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设问】刚才做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有的反应已经学过,如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置换反的应特点和规律。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课堂练习】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练习、巩固。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题。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1、 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课本14页第3题、5题。 记录。 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银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镁>锌>铁>铜。(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镁>锌>铁>铜>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四、金属活动顺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

  自我总结金属活动顺序应用规律

  五、置换反应(自我总结规律、特点)

  六、自我评价(我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教学建议:本课题内容较多,系统性强,建议用一节课以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思考和交流,同时要加强练习,使学生充分消化本课题知识。

  习题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的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活泼的金属、或较活泼的金属能与酸反应,但不能与碱反应

  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2.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铝 C.硅 D.铁

  3.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世界卫生组织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加以控制。铝在下列使用场合中,必须加以控制的是 ( ) 。

  A.制造炊具 B.制防锈油漆 C.制铝合金窗 D.炼铝厂制造铝锭

  4.少量钠应保存在( )。

  A.密闭容器中 B.水中 C.煤油中 D.汽油中

  5.下列关于金属Na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Na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

  C.Na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D.Na常温和加热时反应,产物一样

  6.钠着火时,可用来灭火的物质或器材是 ( )。

  A. 自来水 B. 沙土 C. 泡沫灭火器 D. 四氯化碳灭火器

  7.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

  A.铝的活泼性差 B.铝的还原性差

  C.铝与氧气不反应 D.铝表面有氧化膜

  8.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

  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 并不滴落

  9.为了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以选取下列哪种溶液( ) 。

  A.浓盐酸 B.硝酸 C.硫酸 D.浓氢氧化钠溶液

  10.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

  A. 钠熔点低 B. 钠的密度小 C. 钠的硬度小 D. 有强还原性

  11.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 ( )。

  A. (NH4)2SO4 B. NaHCO3 C. BaCl2 D. CuSO4

  1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钠原子有强还原性,钠离子有弱氧化性

  B. Na+离子浓度大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 由于钠很活泼,所以定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后面的金属

  D. 钠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13.将2.3 g钠放入100 g水中,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 等于2.3% B. 等于4% C. 大于2.3% D. 大于4%

  14.分别将0.2 mol的Na、Mg、Al投入500 mL浓度为为0.2 mol/L的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 ( )。

  A. 1:2:3 B. 1:1:1 C. 3:2:1 D. 2:1:1

  15.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相等,则所取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

  A 1︰2 B 3︰2 C 3︰1 D 6︰1

  16.把少量的金属钠分别放入钠放入CuSO4溶液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 ①钠浮在 原因是 ②钠熔化

  原因是 ③小球 游动逐渐减小,最后 ;原因是

  ④发出 声音,原在是 ⑤滴入酚酞后溶

  液 ,原因是 。

  18. 写出下列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程式)

  (1)铁和水蒸气的反应

  (2)铝和氧气的反应

  (3)铝和盐酸的反应

  (4)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还物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说明酶的特性。

  2.难点:酶的特性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观看视频:“生物酶牙膏”的广告,并展示课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产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联系。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一)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许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正是因为酶的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设疑:酶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酶具有专一性

  教师出示资料:

  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比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的水解;

  多酶片是消化酶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于48单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于160单位,含胰淀粉酶不得少于1900单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于200单位。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

  为什么许多加酶产品中的酶有多种类型?这说明酶还有什么特性?

  学生:酶还具有专一性。

  教师: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举例解释酶的专一性。

  知识应用:小方早晨起来发现昨晚塞进牙缝里的瘦*依然存在,为什么瘦*还没被分解呢?

  学生:……。

  教师进一步设疑:许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者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样的条件呢?引入探究课题: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活性就是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由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背面的使用说明: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佳。

  教师: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

  教师: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假设。

  学生:酶的活性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如何检验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教师:大家说的很对。接下来就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该实验方案的。

  用幻灯片展示实验材料及用具,让学生6-8人为一组,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讨论详细实验方案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提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

  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寻找错误,最终完善该实验方案。

  请学生根据此实验结论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绘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函数曲线,并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

  知识应用: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保鲜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

  教师出示资料:

  经测定,唾液的pH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

  口腔温度和体温差不多,那么当我们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以后,唾液淀粉酶还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吗?胃中的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还具有催化功能吗?

  由学生做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成“pH能不能影响到酶的活性”。请大家在课下设计“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并去实验室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实验。

  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的预期结果,我们知道了酶的催化作用一般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酶的三个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同时还一起设计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中一定要控制好变量,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及结论。

  【板书设计】

  酶的特性

  一、高效性

  二、专一性

  三、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课堂练习】

  小明刚放学回家,就看见奶奶拿着一袋洗衣粉往洗衣盆中倒了许多,然后拿着一暖瓶开水倒入盆中,盆中立刻起了许多泡沫。“您这是干吗?”“我给你洗洗你那个羊毛衫。”小明一看水盆旁边放着“雕牌加酶洗衣粉”。

  你觉得小明奶奶的做法对吗?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还物的教案3

  设计意图

  3岁半到4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计数活动,并学会按计数活动的要素进行计数,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操作活动,并能按要求完成操作活动。

  2、能手口一致地点数3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3、学习按数取物,根据3以内的指定数量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带圆点的蘑菇形房顶用1-3的点卡表示;贴有小动物的房间,分别为五种不同的动物;大子两颗。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学具("糖"、糖纸、数字卡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唱歌《开车歌》到小动物家做客。依次出现小动物的房间:"看看我们先到谁家啊?"(小猪)"有几只小猪在家?"(3只)打乱顺序出示,请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小动物。

  (二)游戏"挂门牌"--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

  "小动物的房子盖好了,可是它们都忘记挂门牌号了,我们大家来帮它们挂一下吧!"请幼儿分别用数字卡表示门牌号。并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个门牌号是ХХ家的呢?"

  小结:小狗的房间里住着一只小狗,门牌号应该是1。(类推)

  (三)游戏"包糖果"--练习按数取物

  1.教师掷有点卡的子,幼儿根据点卡数量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边拿边说:一个点我拿一张糖纸。(重复游戏)

  2.教师掷有数字的子,幼儿根据数字取出相应数量的糖纸,并边拿边说。

  3.幼儿自由"包糖果",把糖果送给自己想送的小动物。

  小结:有几只小动物就包几颗糖果。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离不开操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在活动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4以内的数量,并且我创设了幼儿喜欢的“解决难题”的游戏,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吸引幼儿,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我力求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我设计了情景,但是没有将情景很好的贯穿于整个活动,一直没有出现“救小猴”的环节,使孩子们都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响了整个活动的效果。今后,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一点,让我的活动真正做到“情景化”,让孩子们在情景中自然地习得知识。

还物的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松紧带圈的多种玩法,发展幼儿走、跑、跳等基本动作。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力。3.继续培养幼儿遵守集体规则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松紧带圈人手一个;录音机、磁带;彩色气球若干,并分两组挂在墙上。课前让幼儿了解松紧带圈的特性,知道它具有可变性,可以由短变长,由圆变长;利用其有弹性可以射出等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幼儿拿着松紧带圈自由进入场内,听到哨音后集合成4路纵队做松紧带圈操。

  二、基本部分:

  1.分散玩松紧带圈。师: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个圈,松紧带圈有许多种玩法,看哪个小朋友玩的方法最多。(幼儿尝试练习)2.集中演示。师: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有几种玩法,你是怎么玩的?(幼儿讨论玩法:手指绕圈跑、拉弓射箭、背拉松紧带圈、打气筒、拉力器、两人玩炒豆子、揪尾巴、二人三足走等等

  )3.幼儿再次分散练习。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没有玩过的方法。(幼儿再次尝试)

  4.游戏“揪尾巴”。规则:教师做揪尾巴的人,小朋友将松紧带圈当尾巴塞在裤腰上,左右躲闪揪尾巴的人,保护自己的尾巴不被揪下来。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将松紧带圈结成两根长绳,分组变成各种图形:如走圆、三角形、五角星等。

  2.最后两组幼儿排成火车状队列开出场外,结束活动。

  评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小朋友利用松紧带圈的可变性,想像出多种玩法,达到锻炼的目的,从中培养小朋友的尝试精神及创造力。完成重点所采用的方法是尝试、讨论、再尝试,最后达到本节课目标。本节课难点是如何让小朋友利用松紧带圈的可变性来想象创编出比较科学的玩法 。 解决难点的方法:课前让幼儿观察松紧带圈,让小朋友把松紧带圈分解成圈和绳,了解松紧带圈的玩法,可当圈玩,可当绳玩,还可以利用弹性创编出拉长、缩短及弹射的玩法。

还物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略

还物的教案6

  目标:

  1、能对4以内的物体进行手口一致的一一点数、按物点数。

  2、能找到数量相同的圆点。

  3、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乐趣。

  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熊今天真高兴,它收到了小动物们的来信,邀请他去小动物家做客呢?

  2、我们来看看他的信吧。(取出圆点卡片)

  3、原来是一张邀请卡,上面画了许多圆点表示小动物家的房号呢

  4、数数圆点分别有几个

  二、小熊做客

  1、我们知道了小动物家的房客,我们去做客吧

  2、谁能帮我找找小猫的家,把邀请卡与房顶上的圆点对应

  3、引导幼儿说“1个圆点对1个圆点”

  4、小猫也给你们寄邀请卡了,小朋友找找看,你们能找到小猫家的邀请卡,把它举起来

  5、逐个找到小鸡、青蛙、小兔家的邀请卡

  三、集体操作

  1、我们小朋友有了这么多的本领,现在小熊也想考考你们呢

  2、介绍练习要求:看看房子中间有几个点,你在下面圈圈中涂几个圈圈。

  3、教师示范

  4、幼儿操作

  四、结束语:小熊说“小朋友你们真棒”。

还物的教案7

  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知识性目标:理解水*)。

  2.探讨其原理的应用〔情感性目标:经历(感受)水*〕〕。

  学习提示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来掌握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及其产物等。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如何进行的?

  答案: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糖元、淀粉等。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水解。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太阳光能→电能→ATP与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知识链接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ATP含量稳定、可再生和移动迅速、供能高效,因而成为细胞内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中间物质。

  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

  教材分析

  汽油的燃烧是一个物质氧化的化学反应过程,C由还原态转变为氧化态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在这一能量的转变中是一个由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物理能的过程(如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与此相似,生命的运动过程也有一个能量形式的转变。而在细胞内的能量是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这相当于汽油这种燃料,例如: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些“燃料”中能量必须被氧化分解,变成氧化态,能量就可以释放出来,并且转变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要点提炼

  与汽油这种形式的能源物质相似——在细胞内的能量也是贮存于还原态的碳元素中,能量的释放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碳元素被氧化的过程。

  1.细胞呼吸的类型

  无论是自养生物还是异养生物,细胞必须将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需。细胞氧化葡萄糖、脂肪酸或其他有机物以获取能量并产生CO2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

  探究活动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细胞呼吸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存。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气条件下进行的,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能量较少的一种呼吸方式。全析提示

  释放能量多少的显示方法:用温度计测量保温瓶内的温度变化。

  材料器具:酵母培养液;液体石蜡油(用于培养液面与空气进行可靠的隔离)、0.1g/mL葡萄糖液;保温瓶(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温度尽可能的不受外界影响)、温度计、棉花(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但空气可以进入)。

  活动程序:(1)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将少量的酵母菌放进由蒸馏水、纯糖和酒石酸铵组成的培养液中,经过一夜的培养,便可以产生出千千万万的酵母菌。

  (2)A瓶注入煮沸冷却(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B、C瓶注入未经煮沸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

  (3)向A、B瓶中加入等量的酵母培养液,C号瓶中不加入酵母菌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

  (4)向A号瓶中注入液体石蜡。煮沸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排出氧气,气体于100℃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其二是杀死微生物。

  (5)3个瓶中同时放入温度计,并用棉团轻轻塞上瓶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通入空气,并且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的进入),插入温度计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6)2h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温度数据。

  结果预测及分析:B号瓶中温度最高,A号瓶次之,C号瓶的温度最低并且接近室温。液体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有效地使空气与培养液隔开。

  高一生物教案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B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有氧呼吸。A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需要大气中的氧。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几种专营体内寄生的动物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猪肉绦虫等。部分微生物也必须进行无氧呼吸才能生存,这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被称为专性厌氧,除了书上的两种微生物外,还有甲烷杆菌、链球菌等。

  2.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要点提炼

  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①有氧呼吸时产物是CO2和H2O,并有大量能量释放;②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

  线粒体,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器是1857年利用光学显微镜在昆虫的肌肉细胞中看到的一种颗粒状结构,直到1897年Benda才把这种线状和颗粒状结构称为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线粒体成颗粒状或短杆状,横径约0.2~1μm,长约2~8μm,相当于一个细菌的大小。全析提示

  线粒体的形态与其名称来历有关,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线状和颗粒状。

  线粒体在电镜下呈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形成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面积。线粒体内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外膜多得多,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的所有的酶都分布在内膜上。第二阶段的酶在线粒体基质中。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它的主要使命是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在能量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就比较多,如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相比较,心肌细胞消耗的能量比骨骼肌细胞多,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骨骼肌多,而且每个线粒体中嵴的数量也比骨骼肌中多。要点提炼

  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基质(第二阶段)和内膜(第三阶段)上。

  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需要能量多的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多。

  在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RNA,线粒体在细胞中可以进行自我增殖,如细胞从低能量代谢转到高能量代谢时,线粒体的数量就会增加,所以线粒体在遗传上不完全依赖于细胞核,有一定独立性。全析提示[Ks5u.com]

  线粒体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是因为:①增殖不与细胞同步;②能够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

  3.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氧化的有机物最多的是葡萄糖(约占全部的`70%)。如果选择适当的催化剂使葡萄糖燃烧,一步就被氧化成CO2和水,而在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经过许多步骤才产生CO2和水的。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要点提炼

  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最大特点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出来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第一阶段可称为:葡萄糖的分解。

  第二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2C3H4O3+6H2O6CO2+20[H]+2ATP第二阶段可称为:丙酮酸的彻底分解。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反应,与氧结合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34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嵴)上进行的。第三阶段可称为:水的产生。

  24[H]+6O212H2O+34ATP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全析提示

  总反应式两侧的水不可以约掉,因为不是在一个阶段中参与的反应。

  综合上述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生成6摩尔的二氧化碳和12摩尔的水,同时生成38摩尔ATP。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释放出来的总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转移至ATP的高能磷酸键上,能量转变效率只有40%左右,其余部分(1709kJ)的能量就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

  (2)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也包括许多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氧气不参与反应,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终形成的产物有酒精、乳酸等。左栏中的一组数据是一定要掌握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要点提炼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相同,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并不需要氧气存在。

  第二阶段:生物种类不同,终产物有两种。

  ①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都以酒精无氧呼吸的形式进行呼吸。全析提示

  无氧呼吸全过程中,这是唯一的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脱羧成为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第一阶段产生的[H]还原为酒精(乙醇)。这些反应可以用下列的反应式来表示:

  2CH3COCOOH2CH3CHO+2CO2

  2CH3CHO+2[H]2C2H5OH思维拓展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H]中贮存的能量随之进入了酒精。

  酒精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无氧呼吸也不需要氧的参与,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乳酸,并且产生2分子ATP。ks5u.com全析提示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物质在反应前后依然是*衡的。

  2CH3COCOOH+2[H]2CH3CHOHCOOH

  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3H6O3+能量

  此外,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左栏中的反应式中也有丙酮酸被还原的过程:羰基被还原成了羟基。

  总之,无氧呼吸的效率虽然远比有氧呼吸低,但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从生物的进化历史来看,无氧呼吸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绿色植物出现之前没有光合作用,因而大气中没有氧气。这时的原始生物必然是靠无氧呼吸获得它们所需的能量。

  在无氧呼吸中,分解葡萄糖时释放的能量是196.65kJ/mol,本章第一节中ATP水解时,释放能量的值是30.54kJ/mol,所以无氧呼吸中产生的2molATP中的能量是61.08kJ。

  细胞呼吸释放出来的能用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细胞生长、分裂时需要合成许多物质,因而都要耗能。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也需要能。在低温下,生物生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之一就是呼吸作用十分低微,生物合成十分缓慢。细胞的主动运输也是一种耗能过程。植物根系在氧分压很低的情况下对K+的吸收大大减少,就是因为在氧分压低时呼吸作用微弱,不能产生足够的自由能之故。某些特殊的生物,如萤火虫、电鳗等的光能、电能等都是由ATP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的。动物的机械活动所消耗的能,也都来自呼吸作用中产生的ATP。要点提炼

  ①只需相应的酶,不需O2,在有O2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抑制。②物质变化:由于缺氧,C6H12O6不能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不彻底氧化产物,如C2H5OH或C3H6O3。③能量变化:因为分解不彻底,氧化产物中还贮存着能量,所以释能少。

  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形式的转变: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活跃的化学能(ATP)生物能(萤火虫、电鳗的光能等)。

还物的教案8

  1、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知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取出水中的东西并进行分类。

  ·大胆探索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体验探索磁铁的乐趣。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教学准备:

  磁铁;探索材料:回形针,玩具,一元硬币,夹子,茶叶罐等铁制材料和非铁制材料:积木,塑料玩具,纸杯,玻璃球,气球……

  装水的大盆两个;取物工具---篓子、盘子、有磁铁的钓钩、勺子、筷子等;空箱子2只,空盆1个

  3、教学过程

  a)情景引入

  (出示大盆)师:陈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小弟弟把许多东西一起扔到了这两个玩水的大盆里,这可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b)初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儿用磁铁水中取物。(规则---不能用手拿)

  ·经验交流:磁铁是怎样帮助你取出东西来的?你取出了哪些东西?

  分组实验,再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儿尝试用磁铁取水里的东西。

  师:磁铁能将水里的其他东西取出吗?请你试一试。

  ·讨论并总结:取出的都是铁制品,磁铁能吸铁。

  师:你有没有取出东西?为什么没取出?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取出来?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讨论:有哪些方法能取出水里的东西?

  ·幼儿用各种工具水中取物。

  ·幼儿交流取物经验。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取出了什么东西?

  ·环保教育---保护环境,不乱扔东西。

  d)取出物分类

  ·幼儿将取出物分类

  ·师生小结:今天,我们动脑筋将水里的东西取出,发现……是铁制的,能被磁铁吸起来;……是木头的、塑料的、纸的,不能被吸起来。

  ·经验迁移: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也用了磁铁,你知道哪些东西请磁铁帮忙的?发现了告诉大家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延伸区域游戏:杯中取物

  ·介绍游戏和记录表的使用。

  ·幼儿游戏---按记录表的要求将水杯里的回形针用磁铁取出(磁铁贴在杯外吸)。

  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其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有的环节交代不太清楚,某些细节不能根据小朋友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而及时的灵活的整改,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改进,我想这跟丰富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物的教案9

  设计意图

  在户外自主游戏时,我发现小朋友们总喜欢去幼儿园大树下捡树枝玩,一些树枝被小朋友分成一根根短棒,这些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最爱的游戏。但是男孩子最喜欢的玩法就是把树枝作为攻击别人的武器。根据幼儿对树枝的喜爱,为了引导孩子们玩出更多安全有趣的玩法,特设计了本次体育活动。树枝可以拿在手上玩,叶可以放在地上玩,让幼儿在玩中探索出更多好的玩法,结合幼儿走、跑、跳等动作练习就成了一种简易、好玩的运动器械,这可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锻炼,同时也让幼儿体验了一种环保的游戏方式。

  活动目标

  1、技能目标:探索树枝的各种方法,发展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认知目标:通过自主尝试与同伴相互合作游戏,体验树枝的多种玩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对游戏的兴趣及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树枝锻炼身体的多种方法。

  难点:启发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树枝的各种玩法。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根树枝(长短为50—60厘米左右)、头饰若干(猴王、小猴子)、纸球。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图形标志各1个,分别放在场地四周。

  3、小扩音器、音乐(欢快的音乐、西游记主题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集体)

  幼儿以小猴身份手持树枝进入场地,四散地围在猴王身边(教师)边听音乐边做小猴热身操:伸展运动(前*举、上举)——体侧运动(上举、体侧)——下蹲运动(前*举、下蹲)——腹背运动(上举、前屈)——跳跃运动(跳、前后左右分腿跳)。

  基本部分:(集体与分组轮换)

  1、游戏《金箍棒》

  (1)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猴王念儿歌:“小猴小猴真聪明,小猴最爱动脑筋,手拿金箍棒变成正方形,正一方一形。”小猴边听儿歌边在场内四散慢跑。当听到“正一一方形”时,立即朝正方形标记方向跑去,用树枝搭成正方形。当听到“三——角——形”时,立即朝三角形标记方向跑去,用树枝搭成三角形。

  (2)游戏进行三遍,分别变成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游戏中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伴间要团结合作。

  规则:要听到最后一个“形”字后才能用树枝搭图形。

  2、幼儿探索树枝的多种玩法。

  (1)猴王鼓励小猴用棍棒搭出许多图形,而且还会用树枝锻炼身体。(示范2—3种玩法)请小猴也动脑筋,想出各种用树枝锻炼身体的办法。

  (2)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组合玩树枝,教师启发指导,并参加活动。

  (3)幼儿自由探索树枝的各种玩法,教师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玩法。教师:树枝可以怎么玩?请你去找一个空地方试一试

  (2)请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玩法。

  教师:你是怎么玩的?请你来做给大家看一看。

  (3)集体探索、总结树枝的玩法:树枝除了可以用来当做金箍棒玩耍,还可以跳格子、钻山洞、骑大马、开火车。

  (4)再次探索,鼓励幼儿学习同伴的玩法。教师:刚才小朋友介绍的这些玩法中有哪些是你没有玩过的?请你再去试试吧。

  3、区域游戏。

  (1)赶小猪:用树枝把小纸球赶回“猪圈”。

  (2)跳格子:用树枝拼成多个格子,依次跳过摆好的树枝。

  (3)划小船:两人配合双手握住树枝,念着“嘿哟、嘿哟、嘿嘿哟”,然后翻过身体。

  (4)跳树枝:三人为一组,尝试合作用长树枝有节奏的在地面敲打,其中一名幼儿单脚、双脚跳交替跳。

  结束部分:(集体)

  放松游戏:“穿山洞”回花果山。

  幼儿放好树枝后,每两人相对用手搭成山洞,末组幼儿从山洞中穿过后,其余各组依次个一穿行,直接全部穿过。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结束。

  活动反思

  1、注意事项:树枝的长短、粗细的设计都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保证活动器械的安全性。

  2、延伸情况:

  (1)在活动中,要积极启发幼儿大胆创造出更多的游戏玩法,感受树枝与其它活动材料的不同特性。

  (2)在日常活动中,带领幼儿进行多种树枝的组合玩法,提高幼儿运动兴趣和相互协助的意识。

还物的教案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

  2、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植物花(樱桃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小凳子)挂图;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樱桃花也开了!瞧,小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采花粉了,你们也想当小蜜蜂采花粉吗?”

  二、游戏;学做蜜蜂采花粉。

  1、出示蜜蜂图片,让小朋友学做小蜜蜂。要求;两只小蜜蜂就是两个朋友手拉手,三只、四只分别是三个、四个手拉手。练习1至4数与量的关系。口令;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三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四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左飞飞,右飞飞。

  2、师:“小蜜蜂采了许多花蜜,要飞回家中酿花蜜了,我们来帮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

  3、讲述游戏规则;操场上分别摆放的有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凳。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小蜜蜂要分别找到相对应的凳子上坐下,不能找错,否则就找不到家了。

  4、放音乐,幼儿找相对应的小凳子。

  5、音乐停,检查小朋友找家的情况,从而巩固数物对应的知识。并对小朋友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活动小结。

  引导幼儿知道小蜜蜂又爱劳动又聪明,他们不仅采了很多花粉,还能准确地找回自己的家,我们要向小蜜蜂学习。

还物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课件:迎春花的变化

  2、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课件: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4、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叫我宝宝,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变成一个大姑娘,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2、请小朋友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寻找教室外的变化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课件:迎春花的变化通过课件演示,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变化。

  五、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六、课件: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七、画渐变图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还物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做好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可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例如: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0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0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教师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混浊)

  投影片:实验的材料和用具

  豌豆苗、小麦种子、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长颈漏斗、尖头镊子、烧杯、打孔器、黑布或黑纸、澄清的石灰水、试管、纱布、凡士林、蜡烛、火柴。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某些组的讨论,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不要忘了对照实验,把设计的简图绘制在投影片上。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利用绘制的简图在投影仪上按图说明。

  学生的发言,可能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在教师循序诱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和不足。为了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有的准备工作要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带领课外小组的学生完成这些工作。由于实验的条件要求不高,过程也不复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2.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

  取两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内放人用开水烫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豌豆24小时?),另取一个空瓶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样处理。

  上课时,用燃烧的蜡烛放到瓶中检验瓶中气体的成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投影片及实验报告的表格内。(表格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由学生填写)

  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可以询问他们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实验步骤比较科学。合理省时。有些人的操作繁琐、重复、费事。如果把点燃的蜡烛先放入丙瓶检验,再依次放入乙瓶和甲瓶检验,只要点燃一次蜡烛就可以完成三个测试工作。这是最合理、省时的实验程序。运用运筹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求得省时、省力的效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取三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烫死的豌豆苗,丙瓶为空瓶。盖上盖后放到黑暗环境条件下24小时,换上双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瓶里的气体。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得出结论,将结果填写在投影和实验报告的表格内。

  【实验三】方法步骤与实验二相同

  ,但甲瓶内没有萌发的种子,乙瓶内放有干燥的种子,丙瓶为空瓶。实验三和实验二的实验装置可参考课本P60的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CO2”中的图示。学生实验时,一部分人做实验二,另一部分人做实验三。学生填写实验报告的表格时,仍然填写“现象”、“分析”和“结论”。

  完成实验一、二、三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1)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围的气体成分改变外,还会引起什么变化?

  (2)怎样才能测定呼吸作用引起的热量变化呢?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制保暖的实验装置:在矿泉水瓶中分别装入萌发的种子和干燥的种子,把它们和另一个空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然后把三个瓶子放在一个硬纸箱中,在三个瓶子的周围填充满锯未木屑做为保温材料(也可填充棉花或碎布等材料),在保温材料里也插一支温度计。

  【实验四】种子呼吸时放热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各组的实验装置,记录甲、乙、丙三瓶内及保温材料的温度,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观察的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盛萌发种子的瓶内温度明显较高,说明什么?

  (2)干种子也有生命,但是盛干种子的瓶内温度都没有明显升高,这又说明了什么?

  (3)呼吸作用的强弱与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有什么关系?(辩证统一,相互影响)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经过前面所做的四个实验,学生已经确信植物具有呼吸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是带有总结性的内容,它总结了这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要点。先明确两者的区别,再说明它们的联系,这实际也是起复习巩固的作用,学生是不难理解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

  (2)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时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在何时进行?

  (3)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后,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植物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较表,最后使学生得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结论。

  5.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实例来说明。例如:

  (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低温、低氧、高CO2等)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4)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5)卧室中放大量的植物过夜有利于健康吗?为什么?

还物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腿夹物跳的动作,发展腿部力量。

  2、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花片、沙包、塑料圆果子若干,兔子头饰、小兔房子、塑料筐、小树、《兔子舞》《小树叶》磁带。

  活动过程:

  引入:“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做个游戏,我当兔妈妈,你们都当我的孩子兔宝宝,好不好?”

  1、准备活动:《兔子舞》

  师戴头饰:“孩子们,我们一起跳个舞吧!”(音乐起)。

  2、学习基本动作——双腿夹物跳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现在妈妈要看看你们是不是很会动脑筋,不用手和手臂就能将妈妈手中的花片送到对面去。”(幼儿动脑想办法并请个别幼儿上来试一试)。

  ·教师示范讲解:“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重点讲解:双腿夹紧,两脚并拢、不让花片从腿中间掉下来,双手当耳朵。

  ·请若干幼儿示范练习:师:“谁会像妈妈这样做“?

  ·集体练习基本动作:师:“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像妈妈”。小兔跟着妈妈从场地一端跳到另一端。

  3、游戏:建围墙

  师:“妈妈想请你们帮一个忙,今天早上,黑猫警长骑着摩托车急匆匆的告诉我说:“兔妈妈,兔妈妈,不好了,大暴雨就要来了!”妈妈听了心里真着急,我们的家建在*地上,你们快帮妈妈想一想,该怎样挡住洪水,保护我们的家?”

  ·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妈妈有一个好办法,用沙包建一个围墙来挡住洪水,可是我们没有运沙包的工具,怎么办?(引出夹物跳)那边有许多的沙包,我们一起跳过去,用双腿将沙包运回家建一个围墙,好吗?”

  ·师生共同游戏:“孩子们,快跟妈妈出发吧!”。小兔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回运沙包、修围墙,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沿着房子的边沿修建围墙。

  ·小评活动情况:结合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及问题进行评价。

  4、游戏:运果子

  师:“冬天快来了,我们的食物越来越少,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说出储存食物),上星期妈妈采蘑菇时发现森林里有许多新鲜的果子,我们把果子运回家,等冬天时再吃,好不好?可是,我们没有篮子装,怎么办?”(引出夹物跳)

  ·教师提出游戏玩法和规则:等会儿你们跳着跟妈妈到森林去运果子,果子圆圆的容易掉下来,双腿一定要夹紧,如果不小心掉下来要马上捡起来,继续运,运回家的果子装在塑料筐里。

  ·师生共同游戏:“孩子们,我们出发吧!”小兔在妈妈的带领下沿路线来回运果子,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

  ·小评活动情况:结合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及问题进行评价。

  5、整理活动:

  师:“今天你们和妈妈一起学本领、运沙包、修围墙、运果子,真累呀,让我们放松一下吧!(放音乐)。律动《小树叶》入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能以游戏的形式创造一个故事情景,将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多数幼儿都掌握了双脚夹物跳的本领,有些幼儿还创造性的用头和脖子夹住果子、用衣服的帽子装果子,老师都加以肯定。但由于场地布置得较紧密,造成游戏的线路较不分明,部分幼儿注意力受到材料的影响出现分散,今后在场地的布置上要更加周到。(如:场地与运动量的关系、材料对幼儿注意力的影响等。)

还物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做小风车游戏,探索原地自转的方法。

  2.能够在竞赛游戏中,原地自转1~5圈后还能保持身体的*衡。

  3.体验克服心里困难所带来的成功感。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探索原地自转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衡能力。

  活动难点:

  原地自转1~5圈后还能保持身体的*衡。

  活动准备:

  小风车一个、铃鼓一个活动环节:

  一、开始部分

  1.热身活动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风车宝宝,它想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风车,并让风车转动起来)

  师:现在我们的风车宝宝想邀请你们一起来参加它的"转转热身操",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师:刚刚你们的转转热身操做的真棒!风车宝宝也为你们感到高兴呢?瞧!它高兴的正在不停的干什么呢?(风车宝宝转了起来。)

  二、基本部分

  1.幼儿集体探索原地自转的动作。

  师:风车宝宝开心的转了起来,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做小风车,转一转呢?

  师:那一会你们在转的时候想一下你是怎么让身体可以转起来的?现在就请你们找一个空地方来试一试(幼儿集体自由探索自转)2.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并参与集体讨论及讲解动作要领。

  师:有哪位风车宝宝愿意上来给我们转一转呢?说一说你是怎么让自己转起来的?(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并讨论转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转完之后你的感觉是?

  幼:头晕乎乎的。

  师: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转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头晕乎乎的呢?(因为他刚刚转的很快。因为他转了很多很多圈。)师:转的太快,我们会感到头晕不舒服,所以我们在转的时候,速度不能太快。

  师:还有哪位风车宝宝想来转一转?

  师:谁来说一说,他为什么能转这么多圈呢?(他转的不快,他的脚走的很稳。)师:刚刚你们的表现都非常的棒!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一个本领就是原地自转,那谁知道什么是原地自转呢?(幼儿:站在一个地方转)师:首先将你们的双脚微微分开,两只手臂侧*举朝着一个方向进行转圈,在转圈过程中,速度不能太快,转完之后还可以稳稳的站住不摔倒。(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要领)

  2.游戏一"旋转接力赛"师:孩子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试试我们刚学的本领?

  师:那我们一起来挑战第一个小游戏"旋转接力赛"。这个小游戏我们分为四个小队同时进行旋转接力赛游戏,每一对的小排头先站在圈内,铃鼓一响,开始在圈内自转2圈,然后稳住自己的身体,从垫子上走过,到达终点后迅速从两侧的箭头方向返回,并击掌下一位小朋友。返回的小朋友站到该队伍的最后。最后我们看一看哪支队又快又稳,最终获得胜利。(给胜利队每名幼儿贴上"奖"贴画)师:孩子们玩的开心吗?

  师:那接下来要加大难度了哦!想不想继续挑战?

  师:那在玩下一个游戏之前我们得再练一练转的本领,现在立刻到圈内找一个点子站好,一会听周老师拍铃鼓的快慢我们来进行自转,铃鼓拍的慢的时候,你们就转的慢一些,铃鼓拍的快的时候,你们就转的快一些。在转的过程中尽量保持身体的*衡,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让自己站住不摔倒。

  师: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准备好了。

  师:小小风车转起来!(铃鼓拍的速度由慢到快,进行练习)

  三、结束部分

  (小结、放松整理活动)师:刚刚的接龙赛游戏,你们都挑战成功了吗?我们的小风车是不是都很累了啊!头都晕了吧!现在我们轻轻的坐下来和你身边的好朋友相互捏一捏你们的胳膊、拍一拍你们的腿,给我们的身体放松放松。

  活动反思:

  *常的户外活动我们也尝试过让幼儿练*衡能力,让他们掌握一些*衡技巧,但原地转圈还是第一次。幼儿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原地转圈,慢慢去尝试发现规律,转圈的次数也在逐渐增多,幼儿能够在原地转圈,*衡能力较好的幼儿转得多些,*衡能力差点的幼儿转了两三个后就晕了。在玩游戏时,幼儿能根据要求转圈,对快慢转比较感兴趣。不足的是在玩游戏时,部分幼儿的纪律性不够,与小朋友击掌后没有排好队,个别幼儿在场地内玩耍。

  【活动反思】

  1.在探索橡胶圈的玩法时,如果发现幼儿有了膝盖套圈走、跑的创新玩法,在分享交流时,教师可直接让这一幼儿来示范,随后其他幼儿立刻进入感悟动作要领和练习动作的环节。

  2.“捡浮萍”游戏中,也可以根据“哪队捡的多就是获胜者”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还物的教案15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初二上册生物第一章教案参考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两栖动物

  【学习任务一】青蛙

  1、想一想,议一议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2、观察与思考(1)观察青蛙成体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3)当你手握青蛙时有什么感觉?(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5)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3、总结

  (1)青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没有颈和尾部。

  (2)不同。青蛙会根据环境颜色改变自己的皮肤颜色而适应不同的环境

  (3)体表光滑有黏液

  (4)前肢短小,可以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5)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舌,没有牙齿。有一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鼓膜,可以感知声波。

  引导学生自学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4、互动

  青蛙的呼吸是什么样?如何生殖的?

  常见两栖动物的形态特征。

  总结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

  (一)1、描述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常见的爬行动物有什么?

  3、蜥蜴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4、呼吸和生殖。

  通过以上认识,感知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系统梳理,互动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访问:教案 还物教案 还物的教案1 还物教案反思 还物品教案 借物还物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jiaoansheji/5355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