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浅谈英汉谚语比较,优秀专业论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11 16:00: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英汉谚语比较,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英汉谚语比较,优秀专业论文

 

 浅谈英汉谚语比较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谚语,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谚语一般具有言简意孩、形式简炼、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准确熟练地运用谚语可以增强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掌握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不同语言中的谚语极鲜明地显示出该语言的特点,也是该语言与别种语言差异最大、最难理解和翻译的部分之一。本文就英汉谚语比较进行了相关探索。本文旨在对英汉谚语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英汉两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特质的理解。

 [关键词]:谚语,跨文化,比较 一、谚语的由来 谚语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它是经过历代传诵,加以千锤百炼而积累起来的简短并具有劝诫功能的语句。它常以简洁通俗、生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总结出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或具体形象地说明普遍真理,或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好像一面镜子,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等特征,是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语言学家曾把谚语喻为“民族之明镜”、“语言活化石” i 。

 二、谚语的文化分类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是经验的结晶,英语中有“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的说法,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火花,它韵味隽永,语言精炼,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可以说是语言文化中的瑰宝。从文化的角度可以将英汉谚语分成三个类别 ii : (一)以相同的文化词汇(cultural term)来表达相同或类似内涵意义的谚语;

 (二)以不同的文化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内涵意义的谚语; (三)以不同的文化词汇来表达不同内涵意义的谚语。

 第一类谚语的翻译并不涉及文化层面上的归化或异化,因为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词汇是一样的且它们隐含意义也是一样的。比如,汉谚“趁热打铁”和英谚“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所借助的喻体或文化词语是一致的,而且它们的隐含意义也是相同的。因此至少在文化层面上这两句谚语可对译,译文无所谓归化或异化。本文着重讨论后两种谚语在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和归化。

 三、英汉谚语的相同点 (一)韵律上的相同点 1、头韵法

 “头韵法指一组句中各行开头反复相同的音韵” iii ,例如: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自推自跌自伤嗟。

 Stuff today, starve tomorrow. Care killed a cat. (二)尾韵法

 “尾韵法是英汉谚语中最常见的韵法,指在诗句中各行末尾反复相同的音韵” iv 。如: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Harm set ,harm ger. Some are wise and some are otherwise.

 (三)头韵和尾韵并用

 指在一条谚语中同时出现头韵和尾韵两种情况,如:

 小暑雷,到黄霉。

 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

 Wide will wear tight will tear. Employment is enjoyment. (二)句法的相同点 英语句中存在着表示各种关系的关联词、连接词和关系词,英语谚语也大量使用这些词。关联词(如 and ,but ,because , sothat ,although 等)用来表示并列、转折、因果、目的、让步等关系;连接词和关系词(如 who ,whom ,what ,which, when ,how ,where 等)用来连接主句和宾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或定语从句等。而汉语中虽然也有连词,却少用甚至不用这类词,汉语谚语更是如此。试比较以下例句: Learn from numerous advisers, and you′ll become a master. 问遍千家成行家。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 ,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thers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切莫过于乐观。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英语中表示逻辑的语言连接词是表述逻辑关系时不可缺少的必要成分。相比而言,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句间讲究意合,汉语句子的词法、句法和语义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来体现,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式的。

 (三)字词重复的相同点 重复是指用同样的字词使表达紧凑具有韵律感,字词重复在英汉谚语中相当普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首语重复

 首语重复指一组语句或段落的开头重复,如: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No sweat ,no sweet. If it is not right , do not do it ,if it is not true ,do not say it. (二)尾语重复

 尾语重复即指一组语句的末尾重复,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最终印象。如:

 来得易,去得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Waste not ,want not. Once a devil ,always a devil. (四)修辞手法的相同点 在英语翻译中,英汉谚语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都具有修辞生动、用词精练、言简意赅的特点,因此也有很多英汉谚语不能体现出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的区别,如: 来得容易去得快。

 Easy come , easy go.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A sparrow cannot understand the ambition of a swan. 事实胜于雄辩。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隔篱有眼,隔墙有耳。

 Hedges have eyes ,walls have ears. 拆东墙补西墙。

 He robs Peter to pay Paul. 四、英汉谚语的不同点 (一)不同的历史背景导致的差异 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历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阶级压迫严重,因而英语谚语中有很多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控诉和声讨,如: The king and pope ,the lion and wolf. 国王、教皇都是狮子豺狼。

 The pleasure of the mighty are the tears of the poor. 豪富纵欲出,穷人泪成河。

 Need makes the naked quean spin. 衣不遮体的姑娘就不得不纺纱。

 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创造了比封建社会更灿烂的物质文明。人们崇拜金钱,唯利是图,同时认识到商品贸易的重要性。英语 谚语对这些方面都有贴切的映射,例如: Money can buy the devil himself. 金钱能买通鬼神。

 Money is the best lawyer. 金钱是最出色的律师。

 Gold goes in at any gate except heaven’s. 黄金除了天堂的门不能进之外,什么样的门都能进。

 He will go to hell for the house profit. 为了私利,进入地狱。

 The flag protects the cargo. 国旗保护船上的货物。(意指贸易要靠国家武力保护) 另一方面,经历了资本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后,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认识到了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人们对自由平等有强烈的追求,英语有很多谚语反应之,如: Better be a free bird than a captive king. 宁做自由鸟,不做囚中王。

 Freedom and liberty are better worth than all the gold of the world. 自由和解放胜过世上所有黄金。

 Even a dog may look at a bishop. 狗也有权看主教。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Education overtops nature.

 教育胜过天性。

 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腐朽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统治阶级如狼似虎,人民受尽了剥削压迫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汉语谚语对这些历史背景有很多的映射 例如: 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另一方面,人民不甘惨遭压迫而奋力抗争,因此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谚语,如: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二)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自古以来人们重视捕鱼业、农牧业,这又和气候有密切关系,所有这些都在英语谚语中映射出来,如: A mackerel sky and mare’s tails Make lofty ships carry low sails. 鱼鳞天,马尾云,大船降帆莫航行。

 God helps the sailor, but he must rows. 上帝保佑水手,但水手得自己划船。

 He goes a great voyage that goes to bottom of the sea. 到达海底的人,才算是作了一次远航。

 There are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 海中的好鱼捕不尽。

 A cold May and a windy Makes a full bam and a findy. 五月寒冷又多风,粮食作物定丰收。

 中国既有漫长的海岸线,又有幅员辽阔的陆地。高山大河,应有尽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任何社会中都受到重视。因而汉语有关这些方面的谚语较为多样性,例如: 民以食为天。

 农夫不耕田,城里断烟火。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汉语中有许多谚语与山川河流及海洋有关,反映了中国的地貌特征,也反映了人民在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三)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的差异 英国和其他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和民族,多信奉基督教,上帝和魔鬼的形象家喻户晓,因此在英语谚语里有着许多以上帝和魔鬼为题材或比喻的谚语一,例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God sends meat arid the devil sends cooks. 食物是上帝赐的,厨师是魔鬼派的。

 (意指厨师常把好好的食物煮坏) 英语中有的谚语还来自《圣经》。《圣经》在英美等国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宗教著作,也是一部很有名的文学翻译作品。《圣经》是有些名句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天长日久就成了英语谚语的一部分,如: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 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貌善实恶。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才甜。(Forbidden fruit 出自引日约·创世经》) (四)不同的风俗习惯导致的差异 汉英谚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种谚语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生活经验,反映了人民的思想、风俗、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文化背影不同,但英语和汉语中许多谚语 所表达的意义会惊人地相似。例如,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滴水穿石 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Muddy spring will have muddy streams.——— 上梁不正下梁歪 之所以如此相似,笔者认为主要归因于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而谚语中许多往往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五、英汉谚语异同的原因 从文化角度分析,人类自身有共同之处,具有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事物或人的行为,有时会有相同的理解和认知,如对于某些动物的基本属性会有共同的认识和看法,且这些动物所引发的联想也相同。“不少词义的联想内容,会随着某一事物的某一显著特点为人们所共同承认而逐渐形成一定的倾向性,成为同一个语言集团成员的共识,有些甚至成为不同语言集团的共识” v 。因此,汉英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双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即发生了文化重合。汉英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一些谚语,它们的字面义相同,而且具有相同的比喻、联想,或相同的感情等文化色彩,这种语义重合属文化重合现象。

 汉英谚语语义重合的特点,反映了人类文化思维一定的相同性,即人类群体在文化建构中表现的倾向性思维有某些共同点。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共享一个大自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或生活体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都存在种种共性,不同民族的经历和意识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在人类思维中,以人所共知共有的概念,凭借相似的认知经验,形象地比喻、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广泛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现象,语言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特征具有某种关联,文化学界和语言学界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不同民族人们的思维表现的总体倾向是有差异的,但是一种相对比较而言的此强彼弱的差异,“而不是此有彼无的绝对差异”。

 语义重合的汉英谚语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语义的不同差异。

 谚语的特点是常借助比喻,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语义,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隐喻谚语,其组成词的不同文化内涵,造成汉英谚语语义冲突。谚语语义冲突是指与同一中心词组成的谚语,中心词的字面义在两种语言中是相同的,但其内涵义十分不同。在汉英谚语中,语义冲突的谚语最易产生误解。《英语谚语分类词典》将谚语按所含的中心词分类,其中以动物词为中心词的谚语数量最多。王德春认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就是研究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是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它反映该语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各种颜色及动物、特别是传说和神话中的动物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的国俗语义在汉英民族的文化中是十分不同的,这种差异典型地反映出汉英民族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等文化差异。

 西方著名语一言学家洪堡特(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德国人,1767-1835 )对于语言有着深湛的论述,他在指出人类语言间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同时,还提出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两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推荐访问:优秀专业论文 谚语 浅谈 英汉 中英谚语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60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