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2022年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7-03 15:5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6篇

第一篇: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不是基本国策?

不是。

“基本国策”这个词在政策领域的分量显而易见——应该是立国、治国之筻当中最基本的政蓑;
在公众心目中也浅显易懂一应该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大。

一般而言,某方面的政策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才可能成为基本国策:①基本国策应是基本国情决定的某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对策,具有高层次、长时效、广范围等特点。基本国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应处于最高层次,应规定、制约和引导着一般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井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协调提供依据,②基本国策并非笼统的宏观指导原则或政策取向,而应针对某类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国情,并和国家的基本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能更全面地反映发展质量;
③基本国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再有包含关系或指导关系。有些政策取向,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事关国家政体,是中国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基本国策实施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再单独列为基本国策。

我国目前到底有哪些基本国策呢?从实然标准看.可必认为我国现有七个基本国策,即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资源。多数基本国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尽管多数基本国策在重大文件和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也都通过法律或者相关文件说明了如何落实,但其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问题颇多。

2.它是权宜之计吗?

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我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这些特征和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有为、主动有为、争取更大作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

当然“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因此决不能将“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在关系国家主权、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是不能软弱退让的。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应当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原则,“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归根到底都是为此服务的,舍此目的,“韬光养晦”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邓小平的态度一向是非常坚决,毫不含糊的。邓小平曾多次发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不要指望中国人民吞下苦果”的铿锵之声。就在东欧动乱时他讲了那著名的“三句话”的当天(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时又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可见,在关系国家独立主权的问题上,邓小平是主张“硬”而不是“软”的。

最近我国对一些国家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举动采取了强硬的应对措施,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就宣传中国“傲慢”、“强硬”,说“中国韬光养晦时代结束了”。难道“韬光养晦”就只能“软弱退让”、“消极被动”?中国从来就没有软弱过,再穷也是穷得有骨气的。西方媒体实际误解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方针,将其曲解成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要忍气吞声的“一味退让”。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曲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的强硬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

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韬光养晦”这一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所谓要长期坚持,也不一定非要用“管一百年”这类时间概念。邓小平说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头”、“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强大起来之后也还要这样做,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要超越百年的。至于某些具体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譬如邓小平当时讲“要有所作为”时,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现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到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共建和谐世界等新的外交理念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无疑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永远不”,是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然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但是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必然坚定更坚定。那些将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性”说成是“强硬”,将一个主权国家的合理、正常的态度说成是“傲慢”的某些西方媒体,要不要研究和反思一下什么是世界的“公道”、“公正”?总之,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强硬,与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既坚持又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具体体现。

3.它的合理性

韬光养晦的合理性:在当今世界中,中国正处于各帝国虎视眈眈的环境下,而中国自身的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再加上中国近代以来与帝国主义纷争不断,并一度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造成国力大伤,国共两党的内部争斗,更使我国雪上加霜。因国情需要与共产党的胜利,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路线,但没有经过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积累,造成了我国的资本缺乏。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分为几个阶段,一边发展社会主义,一边积累资本,修生养息,积蓄力量。(类似汉文景帝时,行黄老之术,对匈奴加以忍让,到武帝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与有生力量,才得以创建雄图霸业)

有所作为的合理性:虽然我国实行了韬光养晦政策,但处身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一味退让是不行的。因此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寻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在各国联合机构中争取话语权,宣扬和平,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合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中国地位,使中国能有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内政得到更好发展。

因此,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的。

4.其他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成语被邓小平拿来,阐述中国在当时情况下的外交战略方针。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
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
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
第二句话,稳住阵脚;
第三句话,沉着应付”。“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概言之,就是要“韬光养晦”。近8年来,在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利用矛盾,广交朋友,为我国争得了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国内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习、研究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指导意义。

  “韬光养晦”,又作“韬光用晦”“韬光隐晦”,“韬光”是把声名才华掩饰起来;
“养晦”,即隐居待时。南朝人萧统讲“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我国古代有《六韬》、《三略》的兵书,纵论用兵之计谋策略。“韬光养晦”,意为收敛锋芒,隐蔽才华和意图,待时而起。我们理解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卧薪尝胆、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一、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韬光养晦”最根本的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无论任何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发展的任务,“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要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邓小平认为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当前出现的和平环境发展和壮大自己。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说,“我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同时,邓小平认为,只有第三世界的力量真正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才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的力量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发展经济,逐渐摆脱贫困落后状况。”

  “韬光养晦”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中国要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认为,通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尽快摆脱落后贫困的面貌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大国重要国际影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不埋头苦干,不寻求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就有可能因丧失时机而陷于被动的地位。“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正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这恰恰说明,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未来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

  “韬光养晦”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并不是在强大势力逼压下的无奈迎合,而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坚持整个国家的独立自主,认为中国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发展壮大。“中国稳住了,而且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另一方面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上不急于当头,不同任何国家或集团结盟,而是完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益、原则和判断来决定和调整对外关系和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中国应当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大前提下全方位地同各个国家搞好关系。“我们不打别人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能够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最大的行动自由。同时,邓小平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又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就明确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就可以看出邓小平的“韬晦之计”不是没有原则的软弱退让,而是牢牢恪守独立自主的基本准则。

  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建立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之上的

  “韬光养晦”是对我国国情和现实条件的全面把握。客观地看,中国是一个大国,有12多亿人口,国民生产总量不小,但按人均计算,又是一个小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果不迅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就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力量不足以强大,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发言也没有分量,影响不了大局,无益于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邓小平认为,“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的力量也不够。”另一方面,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就要遭受欺凌和压迫,就会处处受制于人。所以“坦率地说,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对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即便在社会主义中国确立之后,由于我们起步较晚,经济建设走过一些弯路,发展不快,也常常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刁难和压制。打铁先得自身硬,要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唯有“韬光养晦”,卧薪尝胆,求得自身发展。对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寄予深切厚望,“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韬光养晦”是对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邓小平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有了较大发展,积累起了比较强大的力量,但是一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要进行阻挠和抵制,而且压制的力量相当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感情用事,硬碰硬,势必会使中国的发展受到影响,从保护自身,发展自身的角度考虑,中国应当趋利避害,寻求主动。同时,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有没有优越性,是不是真正比资本主义优越,不是靠自己“当头”吹出来的,而是要有根据,要用事实说话,“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有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就一度出现过这种不顾客观实际的问题。如中国在“左”的思想干扰下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所以,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事实上,尽量避免无关大局的国际纷争,埋头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实际上的作用和影响要比前者大得多。

  “韬光养晦”也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邓小平思想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真务实,讲求实效。他认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既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精髓,又要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处处闪烁着这一精华。在国际问题上,邓小平虽然认为世界上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但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现实条件下,我们社会主义中国面对的形势很复杂,很严峻,但“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为了利用当前存在的条件和机遇,邓小平认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不要当头,“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不要因此分散过多的精力,而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利用良好的国际关系搞好改革开放,发展自己的经济。“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这正是邓小平灵活务实独特个人风格的良好体现。

  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韬光养晦”可以“有所作为”

  我们以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应当长期坚持不变。

  我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国积极改善和发展了同所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巩固和加深了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争取发展的传统友谊;
我们尊重苏联和东欧地区各国人民的独立选择,并同他们建立了新的国家关系;
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正如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讲话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强大。在过去的近8年时间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防建设得到加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在巨大的成绩面前,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我们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方针一直未变,仍在继续实施,我们应当与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的中心任务仍然是一心一意搞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十分宝贵的。将来,即便是中国强大了,也还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像小平同志说的那样:“越发展越要谦虚”。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应当始终从“一个根本国策”的高度来理解“不当头”,不称霸,努力把我们的事情办好,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创新、执行力、有所作为

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取决于我们每一位员工。创新不一定要多么大,小的行之有效的创新也许更切合我们的实际。改进一个工作流程,提出一个可行化建议,完善一个表格等等这些都是创新。创新不一定是发明创造,借鉴成功企业好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并在其基础上改进,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创新。

创新要求我们拥有创新思维,工作要多思考,机械重复地做工作而不加入任何自己的思想,对我们没有任何提升。用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一个工作流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改进的空间。作为公司员工,我们是各项流程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这也就使得我们更加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流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怎样能够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如何降低这份流程中的风险?”、“…”这些问题是我们时刻需要考虑的。

有了好的创新想法还不行,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有好的执行力。光有好的创新,却没有有效执行,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归根到底执行力就是一点:落实。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

一是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
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

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

二是脚踏实地,树立实干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绝不可取。

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

三是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绝不将今天的工作推迟到明日,明日还有明日的工作。如果我们总是期待着明日的突发灵感顺利将工作完成,结果终将一事无成。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每项工作都要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四是为人诚信,敢于负责。“人无信不立”,只有诚信,人才会去为了实现自己的许诺而积极肯干。我们接受一项工作就是做出一个许诺。如果我们总是在接受任务之后又不能及时完成,那我们的诚信将会大打折扣,也将失去领导的信任。

五是积极主动沟通,促进工作顺利进行。很多时候,一项工作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排除部门间沟通障碍,推动工作顺畅进行,提高执行效率。

当然提高个人业务能力比如说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等也会提高个人的执行力,这也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个人能力突出,工作态度积极,执行力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当我们拥有了创新的思维、良好的执行力。相信我们一定会在××的大家庭中有所作为。

第三篇: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有所敬畏才能有所作为

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里所谓的“怕”,指的是敬畏。

“敬”,要求共产党员有所作为,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志;
“畏”,要求共产党员有所不为,在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上始终保持警惕之心。共产党员只有既“有所作为”又“有所不为”,才能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在现实工作中, 我认为要提高工作标准,增强履职能力,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有事业心。事业心指的是工作理念。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是消极懒散、敷衍应付,而是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努力完成目标任务,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心怀强烈的事业心是每个机关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心想事成,“心想事”,并努力实施,事则成。

二是要有责任心。我们常把一个单位、一个团队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每个成员都在其中扮演着特定地角色,不论扮演着哪一种角色,不论你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担负着相对应的责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会演好每一场戏。作为机关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一种责任,服从安排、爱岗敬业、做好工作是责任,扶贫帮困、服务人民群众是责任……有岗就有责,尽责就有为,有为就有位。没有责任感,或者轻率地放弃责任,你将愧对党和组织赋予的重托,愧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三是要有敬畏心。敬畏心,就是要心存敬畏、畏惧。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诫王公大臣:“人要知道畏惧,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所以始终兢兢业业,就是因为畏惧天地。你们如能像我畏惧天地,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则不但百姓安宁,而且自身常得欢乐。”作为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党纪国法,敬畏衣食父母,敬畏人民群众。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懂规矩、守规矩、自觉按规矩办事;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缺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克服存在的问题;
要吸取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教训,警钟长鸣;
要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时刻警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四是要有感恩心。“受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文明的社会,学会感恩,既是做人创业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机关干部,我们每个同志都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于党和国家,不忘记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教育,感恩于父母,不忘父母的哺育之情,感恩于单位,不忘记单位是一个大家庭,是个人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感恩于同事和朋友,不忘记同事和朋友是时刻关心和支持自己并共同奋斗的好伙伴;
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要把感恩之心落实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对党的忠诚,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廉洁自律,奋发有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工作成绩,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和“文化立市、产业强市、生态靓市”发展战略,实施好“文化旅游、新型工业、商贸服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建设好“红色韶山、富裕韶山、生态韶山、文明韶山、幸福韶山”,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教研员如何做到有所作为

一、教研员要有全局意识,应以厘清教学为己任

1.管理要有思路

学科教研员掌握着该学科的地区话语权,这个学科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是教研员说了算。如此事关重大,必然要求我们做到管理思路清晰。从进入教研室工作开始,我就积极思考小学语文的管理思路。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准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在广泛征求老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第二个学期伊始,我梳理了自己的学科管理思路,在全县分片开展工作研讨会,向一线教师宣讲题为《明确目标,调整思路,追求“高质轻负”的小语教学》的教学指导建议,重点阐述小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等根本问题,并制作成PPT文件挂在教研室网站,要求一线教师把语文教学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2.执行要求信度

作为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为使我县的小语教学“高质轻负”,我从公开宣讲这一指导思想后,就自始至终地坚持着。特别是在期末评价测试这样的大事面前,从来都是不折不扣严格执行的。三年来,每个学期的期末试卷我都坚持自己一人命题。虽然六个年级,六份试卷,工作量很大,但我认为值得。这让一线的教师对我深信不疑,语文课该教些什么,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越来越清晰。这是我最想看到的。如果这个学科今后还由我来管,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3.改进要重民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我的管理思想也在不断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广泛地听取并充分尊重民意。为了提高我县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我积极策划推进学生课外阅读,从通过全县上下讨论推出《常山县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试用)》,到适当在期末考评中体现,采用制度化的方式逐步推进课外阅读。当然,我也知道,这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方式,但运用评价杠杆推进这项工作,效果会立竿见影,至少对面向全县小学生,特别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学生来说,普及课外阅读是利大于弊的,实践中再作改进吧。

第五篇: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怎样有所作为
“我们跑的太快了,应该停下等等灵魂的到来.”——白岩松“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生态文明”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而且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着民族未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 1 / 4



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作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为生态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只有使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二、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人应关心。
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
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对学生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

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育学生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
四、现在的互联网相当发达,大学生也是每个人有一手电脑本领。
2 / 4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互联网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人人、微信、微博,校园等等都是宣传的渠道!这都是我们大家所能看到的,并能为之践行。
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
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数据,无不昭示着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曾经有人说过21世纪人才最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形势。
资源的锐减,能源的紧缺,环境的破坏,这一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那么,现在的我们仍只认为人才是最贵的吗?因此,我们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真爱自然,保护生态”。
首先我们要保护好各种资源,珍惜各种资源,要科学发展,科学利用,集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
同时也要合理规划,调整布局。
最重要的是要治理与开发并重,开发新能源,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还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等问题,扩大森林,湖泊的面积。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起到模范作用,通过我们来带动身边的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3 / 4



平时要学会垃圾分类并且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资源。
平时生活中也要节约用水,如洗衣服的谁可以用来冲厕所。
再有就是要节约用电,离开教室,宿舍的时候要随手关灯,及时切断电源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貌似很小也很琐碎,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做到的话,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真的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平时在学校还可以多做一些环保的宣传工作,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其实,建设生态文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并且坚持去做,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把生态文明建设细节化小化的时候,其实它真的不难,我们都是可以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心。
我们大学生就是社会主义环境建设中的主力军,环境需要保护,需要治理,我们就代表着中国的明天,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环境。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有一句话叫做:
珍惜每一滴水,否则,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江河建筑学院建筑1301王琳玮
4 / 4


第六篇: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阎学通】:我最近读书有一点体会,关于所有国家大国崛起当中战略没有固定不变的,成功者都是因为他们创造一个新的战略,而且他们战略最大特点在他们完成崛起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个战略是什么,成功之后才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规定一个模式。只有随着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的战略才会成功,固守一个原则,固守一个标准,固守一个理论和观念,最终都因为不适合实势而成功不了。你是随着形势变化而调整的战略,才能够让你成功,你固守不变,坚持过去非常成功,永远不变就成功不了。到底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10:05]
【吕岩松】:最后一个回答问题可能稍微有点重复,我觉得首先想借用两句话,确实“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两句话是放在一起讲,这是一句话。还有对“韬光养晦”各种各样的理解,我看到几个版本理解,其中一个版本给我很深的印象,“韬光养晦”就是拉上窗帘,不让别人看到房间里发生什么事情。我觉得这个说法刚才也有一个说法,“韬光养晦”之后中国到底想做点什么,应该是比较吻合的。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如何摆脱二者之间的关系,我想既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已经被推到讨论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舞台中央,,更多的参与,毫无疑问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即将做的事情。[10:06]



推荐访问:有所作为 振兴 乡村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大学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2000字 大学生应怎样振兴乡村20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zhenxingxiangzhen/883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