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文化调研】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调研思考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5-12 12:54:04

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调研思考**区作为省会城市长沙的中心城区,始终以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为根本,着力加大投入、建立机制、提升品位、打造品牌,推进全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助推和谐芙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调研】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调研思考,供大家参考。

【文化调研】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调研思考



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调研思考


**区作为省会城市长沙的中心城区,始终以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为根本,着力加大投入、建立机制、提升品位、打造品牌,推进全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助推和谐芙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芙蓉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基本情况

1、以“牵手芙蓉”为代表的广场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愈久弥香。

20024月,芙蓉区以五一广场为活动主场地,开展“牵手芙蓉”广场文化活动,采取歌舞、小品、戏曲、相声、朗诵等表现形式,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牵手芙蓉”一经推出,就深受居民群众欢迎,众多国家一级演员以及本土明星也主动参演,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被评为全省首个优秀广场文化活动。11年以来,除节假日的主题活动外,每年大型演出30余场,参与观众10余万人次,历久弥新。2013年,创新发展“牵手芙蓉”,打造了“魅力芙蓉”品牌,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平台更加优越、机制更加完善,涵括书香芙蓉、古韵传承、民意直通、幸福乐章、家园情怀五大板块。

2、以“孝文化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活动潜移默化,鉴古迪今。

2009年,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芙蓉区在定王台开展“孝文化周”系列活动,以继承汉代定王刘发“筑台望母”所体现的“孝”文化,营造“孝道”氛围。从此,“孝文化周”系列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每年五月中旬定期开展,先后推出了“定王孝文化”海内外征联大赛,“中国著名孝道故事”主题绘画活动,“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专题活动,“唱一首歌曲”、“学一位模范”、“发一个善心”、“颂一段经典”、“学一点知识”、“送一片祝福”系列活动,感动、感染和感化了数万辖区居民群众和青少年儿童。

3、以“候鸟俱乐部”为代表的文化服务活动幸福温馨,暖彻人心。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同样享受、参与、创造文化,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城市、成为新市民,实现精神的落户,芙蓉区设立全区外来务工人员“候鸟俱乐部”,开设了“外来务工人员剧场”、“外来务工人员阅览室”等,举办了“情系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文艺演出”,搭建了“白领驿站”、“爱心港湾”、“小小鸟巢”等活动载体,培养了华旭组合、张印龙等一批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外来务工文艺人才,创作了《城市候鸟》、《我想在长沙安个家》等原创作品。13个街道文化站和7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均开辟了绿色网吧、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在家门口看电视、看图书、参与文娱活动。

4、以“芙蓉艺术节”为代表的文化竞赛活动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2009年以来,芙蓉区连续举办了三届“芙蓉艺术节”,包含书法、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戏剧八大艺术门类,每年约有4000余人次参与艺术节活动。在“芙蓉艺术节”这一平台的推动下,舞蹈《麻石街的堂客们》和器乐《春满潇湘》分别荣获第七届“三湘群星奖”金奖和优秀奖;声乐《彩翼九天》等5个作品荣获第四届湖南艺术节长沙选拔赛银奖和优秀奖;《麻石街的堂客们》以及华旭组合代表长沙市赴北京参加了“大地情深”群众文化展演;原创歌曲《民意直通车之歌》,以合唱、广场舞的形式进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全市百团星级评定中,全区优秀文艺团队的数量和水平均位居全市前列。

二、芙蓉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搭建了三个阵地,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就近带来便利。

一是建设区级文化设施。继2006年投资2000余万元先后建成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区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后,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浏阳河婚庆公园、东湖湿地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也相继精彩亮相,并免费开放。二是完善基层文化阵地。2007年,在化龙池社区率先建设了全市第一个示范性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社区以标准化社区建设契机,完善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以及图书室、阅览室、综合排练室等设施建设。三是盘活驻区文化资源。出台了《文化设施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通过补偿、激励机制,全区共有80多个辖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了文化资源共享协议。

2、充实了三支队伍,为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质、品味筑牢基础。

一是发展文化干部队伍。2007年,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各社区(村)均配备了文化专干。二是壮大文化艺术团队。积极培养、组建威风锣鼓、腰鼓、合唱、器乐、舞蹈、摄影、书画等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100多支,多达1万余人,其中“风采艺术团”、“知音艺术团”、“枫叶艺术团”已成为全区文化艺术团队中的璀璨明珠。三是聘请文艺专业辅导人员。聘请了近100名专业艺术指导或艺术顾问,为全区文化事业出谋划策,各个社区文艺团队也都配备了业务辅导员。

3、建立了三项机制,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繁荣提供保障。

一是健全引领发展机制。2006年主动请缨,成为全省首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区,每年安排500万元文化发展引导资金,相继出台了《“十一五”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等文件,成立了文化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将文化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绩效考核。二是建立组织策划机制。始终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融入地域特色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定王台打造的“孝文化周”,在娱乐中熟知了民族文化知识、弘扬了优秀文化传统;以文企联姻形式开展的酒吧、湘女服饰、电子科技文化节,服务当地经济、凝聚商家关怀,促进了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三是强化宣传推介机制。不断加强、创新宣传推介手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捕捉亮点。“文化站长建设成果”被国务院办公厅进行典型推介;“候鸟俱乐部”得到中央、省市媒体高度关注;建立了“芙蓉文化网”,打造外界全方位了解芙蓉文化的重要窗口。

4、实现了三大转变,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惠民、利民落到了实处。

一是从“被动推”到“主动演”。环境的营造和机制的创新,使基层文化工作者信心倍增、闯劲十足,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由上级“安排部署”变为各街“争先演出、互相竞争”,活动周期由每月一场转变为周周好戏连台。二是从“旁观者”到“主力军”。时间的推移、活动的深入,居民群众逐步完成了“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蜕变,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形成了“一人带动一片、一片影响一群”的效应。茶余饭后,大家五个一群、十个一伙,或相会在广场庭院,唱歌跳舞,或雅聚于亭台楼阁,泼墨挥毫,意气盎然、乐在其中。三是从“品快乐”到“促和谐”。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居民群众品尝到了生活的快乐,实现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从以前的“麻友”到现在的“舞伴”、从坚持“老死不相往来”到崇尚“远亲不如近邻”,如今的芙蓉区处处洋溢着幸福、快乐、和谐的浓厚氛围。

三、芙蓉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发展面临的困难

1、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有待化解。

五一广场的施工改造,使“牵手芙蓉”品牌活动面临阵地失守尴尬;部分街道、社区因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投资的负担致使对文化阵地的开放利用不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由于基层工作繁杂而具体,街道文化站长兼而不专,社区(村)文化专干大多专业素养不高,且更换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持续开展。

2、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创造性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全区文艺创作的人才缺乏,创意浓、艺术高的作品不多,编排出的文艺节目品质、品位不高,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老太婆、老面孔、老节目”的老套路,仅停留在强身健体和转变生活方式上,这既影响了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吸引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尤其是中青年这一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群急待增加。

3、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标识性符号有待形成。

芙蓉区坐拥马王堆、袁隆平、省花鼓戏剧院、省湘剧院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浓厚地方特色和国际知名度的历史人文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以“马王堆”、“袁隆平”等命名的群众文化活动至今没有推出,与省花鼓戏剧院、省湘剧院合作开发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标识性的缺乏,使得芙蓉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仅仅局限于省、市范围之内。

四、芙蓉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发展的建议

1、贴近芙蓉实际,扣准时代脉搏,进一步夯实群众文化发展基石。

一是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模式。一个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形成后,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一个模式管几年,在总结“牵手芙蓉”、“孝文化周”、“候鸟俱乐部”、“芙蓉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已有经验和做法的同时,结合中央、省、市要求,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坚持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评比、有奖励,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魅力芙蓉”五大活动板块的推出,就是升级发展“牵手芙蓉”的一个积极、大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二是科学编制文化发展规划。文化阵地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以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将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纳入全区整体规划,在重点建好区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水稻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在浏阳河风光带和国际稻都的开发建设中,规划建设大型文化活动广场和相关配套设施,承接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化解五一广场、锦泰广场因地铁施工导致活动开展受限的影响。已建成的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要提高其开放率和使用率。加大辖区单位文化阵地设施整合力度,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三是精心培育文化发展人才。文化队伍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活动的档次和水平。强化人才意识、优化人才环境,以文化站长、文化专干、文化辅导员为主体,采取岗前培训、在职教育、适当减负、提高待遇等措施,确保基层文化工作者有能力、有精力、有魄力持续策划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资深艺人“传帮带”、文艺团队“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培养壮大一批“艺术尖子生”、“专业带头人”和领军艺术团体,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的发展树立典范和标杆。

2、遵循发展规律,弘扬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发展水平。

一是站在时代高度,引领文化统筹发展。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不仅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务必要立足长远,将其可持续性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由政府主导,文化部门具体筹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创新文化理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把群众文化活动引向深入发展,不断由小做大、由弱做强,不断提高美誉度、知名度,形成工人、农民、学生、教师、都市白领、企业老板、机关干部等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格局,在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的同时,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二是选好运作角度,推动文化协调发展。通过合作共享的方式,由政府与辖区内外的文化企业、艺术剧团、文化名人、创作艺人建立文化展演、创作联席机制,利用辖区文化活动场所,定期举办各类高雅艺术展演展示活动和文艺精品创作活动,既积极弘扬“阳春白雪”,又广泛生产“下里巴人”,实现文化活动雅俗共赏;坚持群众文化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念,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机制,吸纳群众优秀创作成果,加以推广,发扬光大,通过调演、商演等形式,让更多的群体进行分享。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在现有的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奖励扶持和引导力度。对产生品牌效应的群众文化活动,设立“文化品牌基金”,鼓励其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在全省乃至全国做出影响;丰富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扶持引导方式,将扶持引导延伸到品牌打造的初级阶段,提前介入,重点支持,加大宣传,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提供坚强后盾;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以冠名、合作等形式进入群众文化活动领域。

3、立足本土文化,优化资源组合,进一步擦亮群众文化发展品牌。

一是倾情展示“稻文化”。芙蓉区是袁隆平院士的生活和工作所在地,2013年全国两会上,袁院士建设“国际稻都”的构想与芙蓉区决策者的新芙蓉战略不谋而合,依托袁院士的“中国梦-禾下乘凉梦”,推出“芙蓉区稻梦文化节”,除规划建设水稻文化博物馆、隆平文化广场,预留水稻实验田100亩等硬件配套设施外,重点打造一台反映从水稻起源、发展、到杂交水稻诞生,以及先民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现代化精细耕种过程的大型舞台剧目,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引导居民群众节约资源、低碳环保。二是深入挖掘“汉文化”。在汉文化的打造和发展上,芙蓉区曾做过大量的努力,但终因各种原由而搁浅,2013年,马王堆汉墓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王台楚汉历史文化街区纳入全区重点项目建设范畴,摆上了议事日程,汉文化发展迎来新一轮曙光和高潮,群众文化在汉文化发展中要正确定位、找准切入点,通过开展汉代飘逸洒脱的服饰、宽广宏大的音乐、博大精深的礼仪等精髓文化的展示活动,传承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三是着力做实“校园文化进社区”。芙蓉区东片地区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司法警官学校等高校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规章建制,广泛开展文化进社区等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和艺术普及,一方面缓解东片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少、质量低、参与面窄的局面,另一方面丰富洗脚上岸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为和谐邻里、和谐社区的建设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总之,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越来越成为居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也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品牌”。

推荐访问:调研 群众文化 思考 【文化调研】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调研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8187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