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完整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1-24 16:24:0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我们长期以来都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忽略了农村环境的保护。进入新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精选五篇)

  第一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

  我们长期以来都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忽略了农村环境的保护。进入新农村建设时期,大量对农村土地进行开垦,破坏了农村地表结构,也破坏了农村的自净能力,但是依旧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农村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活动很少,以致于农村有些地方已经面临环境恶化的状态。现代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得不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还给农村一片和谐景象。近几年,各级环保部门开始进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有益探索,我希望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和大家共勉。

  1、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1农村环境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研究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是围绕生活周边的所涉及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平时的行为。农村环境质量侧重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环节。研究的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据了解,有关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很少,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来说很欠缺。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某些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缺乏具体的方案报告。

  1.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的选择

  要对农村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需要选择好布点,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是适合环境监测的,对采样点位置进行选择。首先,这个地点要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布点采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地点拥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可以真实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其次,还要有重点性,在农村范围,对污染较重地区,要优先布设适当的监测点,饮用水源地、果蔬基地、养殖基地等,重点掌握这些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同时还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2、农村环境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

  对于农村来说,产生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水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此,我建议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把每村每户都纳入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规定中,严格监督环境考核工作的完成。我们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首先最好自家周围的环境保护,然后,还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揭发。定期还要参加环境的考核评比,以奖促治和政策资金扶持,以此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2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上面我们有提到农村环境监测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广大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的问题,我们要合理制定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样品运输等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面硬件软件,以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农村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涉及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不完善,但是,我们要对我国立法机构有信心,关注农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其次,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问题,监测机构注意问题根源,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据我了解,某些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召集广大专业人才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认真深入农村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手的资料。

  3、更多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对于农

  村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环境投资和管理。只有扩宽环境监测领域,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4、结论

  农村,环境承载了希望,承载了梦想。有一个好的环境就会给人一个好的心情,还给大地一片炊烟,还给农村一片绿色。

  第二篇:关于地质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的论文

  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

  (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1.地质环境质量标准

  确定地质环境质量的标准是地质环境恶性功能的易发程度和良性功能的易开发程度两个方面。结合勘查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潜水位埋深、富水性、煤层埋深、植被覆盖率、沙漠化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和水质,划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四个等级。

  2.地质环境质量结果

  该区内,上部主采4-1煤层埋深211.58m-589.20m之间,以良好型为主;潜水位埋深恶化型为主,富水性以恶化型为主;植被覆盖率25%~70%,以较好~良好为主;水质一般较好;土地沙漠化类型及水土流失强度以中等-较好为主,因此,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总体以中等至较好类型为主。

  (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防治环境恶化必须以开发煤炭资源为核心,“防”和“治”相结合,以“防”为主。

  1.水土流失

  施工前编好水土保持方案;固定施工便道,减少对沙土植被破坏;煤炭开发造成的开挖面、取土面、施工场地等破坏原有地表植被,用完后及时种草,合理规划煤矿弃土堆放、排渣等,充分利用天然洼地铺放弃渣,植树种草。对工业场地、居住区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

  结合。加强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缩小风蚀水蚀面。在防治重点上基建阶段适当加大治理力度,生产阶段侧重于管理维护,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渐形成坡林草、沟坝堤防护体系。煤层开采时,增多增大预留保安柱,以减少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使地下水不受到较大影响;使用井下排水灌溉农田和人工草林地,以弥补由地裂缝潜水位下降对地表植被生长造成的影响;建议采用水砂胶料充填法采煤或留设相应的安全煤柱,以减少甚至不发生地表变形为目的,保证区内的水源地不受到破坏。

  2.矸石堆放

  矸石尽可能放置于未有地下水存在的低洼处。谨防矸石自燃,减少残煤量,在排矸石过程中及时洒水以免扬尘,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积极做到矸石再利用和资源化。据西安煤研院《煤矸石肥料研制试验报告》和国外资料介绍,适宜研制肥料的煤矸石为炭质泥岩、粉岩和页岩类,在这类岩石中,一般有机质含量为20%-39%,pH值5.7-7.1,氮含量为0.20%-0.33%,并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B、Cu、Zu、Mn、Mo、CO等),这些含量要比矿区相对贫瘠的土壤含量高得多;作为公路、铁路筑路路基铺垫材料,国内鹤壁矿区利用煤矸石修筑专线铁路路基17km效果好,公路路基在各矿区都曾采用过;作为水泥、制砖的原料、燃料,代替黏土和燃煤;利用煤矸石提取和生产化工产品;煤矸石中的热能资源(矸石发热量6.7MJ/kg-8.39MJ/kg),可作为沸腾炉燃料用于发电等。

  3.水质污染

  把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生活垃圾、矿坑水等建立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及净化后的污水,加强人口比较集中地区污染源的控制,压缩污水排放量。

  4.煤炭洗选废水的防治

  对于井筒及矿坑中的较为洁净的水另行修仓储存,作适当处理后即可作为生活饮用及工业用水;对生活废水及井下排水投加混凝剂沉淀或采用系统工艺沉淀池进行沉淀后回用或排放,既做到水资源化,也

  避免了水循环污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积沙,它不仅具有透水能力,且具有吸附性的作用,故可利用它实现对污染水的净化。

  二、结语

  本文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了其他国内及陕北其他矿山水资源及环境治理措施,通过类比分析,研究该勘查区环境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本区地质及水文条件﹐对本区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做出分析评价﹐并提出环境治理的初步措施,为建设“绿色矿山”提供较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程湖渊

  白保国

  任福建

  单位:陕西煤田地质局

  一八五队

  第三篇:农村的环境与治理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逐渐渗透到我国农村地区,农村环境状况日益恶化。虽然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未能遏制农村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因此,真正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在以往环境治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公共治理理论,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就农村的环境与治理展开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环境

  一、前言

  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和开发资源能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忽视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自此环境保护与治理被提上各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潮。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出了巨大且艰苦的努力来加强环境保

  护与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与挑战上,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城市环境得到关注并日益改善的今天,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环境公报》对我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老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这个概念在当前中国使用比较频繁,对于它的含义人们的认识不一。生态环境从字面上来看指“生态”这个词和“环境”这个词两者的结合体。生态这一概念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原本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各生物个体间、生物和环境间的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关系。早在

  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就明确指出生态学这一概念的内涵,把它定义为一门研究动植物间、动物植物与环境间互相影响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提到“生态”这一名词时所指的范围越加宽泛,经常用来表示比较理想化的一种状态,逐渐提出了生态城镇、生态

  村庄、生态文明等新名词。

  环境经常是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具体来说的。若是以人类为核心,环境这一词就可以定义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个外部存在的总称或是指可供人类生存的外在载体。这时的环境指的就是人类的环境,其实就是人类生存以及发展所必须的一切物质因素的综合。通常情况下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即是我们所称的地理环境。地理学上认为自然环境的构成主要包含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五个因素。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进而演化为不同于自然界的人工环境,像城市、乡镇、村庄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是这样定义环境这一概念的:“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

  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治理

  治理(governance)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最初社会科学家把其翻译为“统治”或是“管理”,如今它更多的是被译为“治理”一词来广泛使用。但这个“治理”(governance)一词既不是指管理(management)、统治(gover以及控制(control),也不是指环保技术领域所对应的英文“治理”

  (eliminationorrectification)。根据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治理是这样被定义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

  4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环境治理又被称作生态治理,是指人们根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以及评价,达到环境资源的最优整合,以此来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从狭义上说,环境治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简称,有环境污染问题存在才有了治理的行动,环境污染治理是指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强制、辅助以及环境的自净能力作用下,恢复到

  与污染前相近或一样的环境状况。从广义上讲,环境治理又不单单是指环境污染治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对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进行限制和禁止,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得到快速、良性的发展,又不超出环境的承载极限。它具有动态变化性、地区综合性、与公众密切联系等特点,主要是依靠改变人的活动、行为及习惯,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各种关于环境治理的思路、方法、主张以及原则的集合就构成了环境治理理论。

  三、农村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一)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的社会安定,都必须建立在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势必影响农业的生产环境,造成农产品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动摇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

  (二)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会威胁农民的饮用水及农副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饮用水为例,目前我国农村约有3亿多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其中有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而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因为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导致的各种惨剧,让人触目惊心。譬如,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杨集镇东进村、三庄村等村,因污染近三年来上百名村民死于癌症;重庆铜梁县西泉镇两年内40人死于癌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后朱堡村近200名村民染上头痛、恶心、胃痛、腹痛等各种疾病;还有最近发生的陕西凤翔县“血铅事件”,己造成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儿童中度、重度铅中毒。在我国农村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导致居

  民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占到死亡总数的26.23%和17.25%[2]。而各种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可见农村环境的恶化导致农民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威胁农民生命安全。

  (三)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民收入还很低,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严重经济损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目前,全国约有1300一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况,由于土壤污染,造成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

  达125亿元;在1995年和1998年两个中,全国农业因污染遭受的损失分别为当年农业税总量的2.9倍和1.7倍,现如今每年因污染造成的农村经济损失可达千亿元以上。这不仅直接造成农业的减产和农民的减收,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会危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破坏农村和谐与稳定

  环境污染会诱发并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某些个体或群体在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有意或无意的过量排放污染物,破坏周围环境,从而侵犯其他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等环境权益,引起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成为威胁农村稳定的又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工业污染往往给当地农民环境权益造成巨大损害。在农业减产、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农民势必会对当地企业产生不满,形成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在现阶段,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寻求利益赔偿的途径并不顺畅,在正常途径无法解决矛盾的情况下,就会转而寻找其他途径,群性事件的爆发在所难免,形成破坏农村和谐与稳定的隐患。在2009年发生的陕西凤翔县儿童血铅超标事件中,群情激奋的村民冲进被认为造成儿童铅中毒的东岭冶炼公司厂区,掀翻厂区铁路专用线近300米的围墙,并砸毁十多辆货车和建筑物玻璃,致使该公司不能正常生产,双方发生冲突。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展开调查。作为弱势群体的群众,在通过正常渠道无法维权的情况下,“闹事”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导致各类环保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

  (一)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加重

  树木、森林、水资源等都是农村的主要生态资源。我省在农村环境上存在资源破坏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林木的过度砍伐,耕地的减少,草原的退化,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枯竭等,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我省的总体生态承载力下降,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很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带来不良影响。

  第一,土壤污染、耕地面积锐减、重金属污染现象日渐严重。土地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现象一直存在,耕地质量较低。农村生态脆弱,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多年来耕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仅为

  6302.37千公顷。再加上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部分耕地的退化和土壤肥力的降低,甚至出现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威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对人民群众的食品保障。

  第二,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存在地下水萎缩和短缺现象。2012年河北省的水资源总量约为

  245.88亿

  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35.20亿

  m3。由于在农村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沟渠、河道,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得饮用水的水质明显下降,进而对农民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第三,森林资源遭到人为地严重破坏。毁林开荒和滥砍滥伐的长期存在,使得天然林木面积锐减,成熟林遭到破坏,中幼林又无法有效利用,降低了森林本应有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2012年河北省的森林蓄积总量约为

  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在

  27%左右。加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人工养护的不足,使得造林的成功率偏低。而且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垦,在全省范围内已经出现了草场的严重退化现象。

  第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植物有限的栖息地不断消失,物种丰富的区域不断缩减,盗猎盗杀难以禁止,动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二)农村农业生产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97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药、化肥、地膜、杀虫剂等化学制剂的使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农药、化肥的流失使得江河、湖泊、海洋等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自净能力下降,地下水受到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有时能够在食用后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此外,地膜的大量残留对

  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聚乙烯是农用地膜的主要成分,但它的性能十分稳定,很难降解,废弃后可以长期残留在土壤里,进而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农业产值下降。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了农村环境,也是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畜禽、渔业的大规模养殖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1988年,为了解决国内城镇居民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农业部提出推进“菜篮子工程”。从这以后,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分散的农户个体养殖也逐步向规模化的工厂养殖转变,养殖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我省的畜禽养殖场一般没有沼气池等配套设施,畜禽粪便及生产污水基本不做处理就排放进入自然环境。而养殖场在选址时并没有刻意避开人口聚居地或者水源保护区,粗放的排污方式既对周边居民的饮水、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也使河湖的富营养化现象和大气污染加剧,而污水、粪便中的病菌还可能传播疾病,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健康。

  (三)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符的是农民的个人习惯并没有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生活文明理念还有待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产生的农村污染物和垃圾总量也在连年增长,并且成分十分复杂。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城市中正在逐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然而在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垃圾随手倾倒,交给自然解决的生活习惯,广大农村居民既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垃圾回收、管理设施,致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严重。不少农村居民就直接将垃圾倒在路边不管,或者将脏水排出自家院子便不管不问。垃圾大量堆积,加上不能及时清运,每逢雨雪天气,街道脏水横流,白色污染

  严重。这种脏、乱、差的现象在我省农村环境治理中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围绕村庄、道路、河流等人为形成的垃圾堆,侵占了土地资源,成为蚊虫病菌的繁殖地,破坏了空气环境;垃圾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还会渗透进土壤和地下水中,影响农作物的安全和人身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危害。还有,农民在生活中形成的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衣沐浴污水等,大部分情况是沿路沟或路面就近排放。这些污水中氮磷等有机质含量高,有些甚至还含有有毒成分,此类污水的无序乱排更加重了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使得水质更加恶化。农村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秸秆焚烧和燃煤废气。我省的农业生产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回收利用,成为肥饲料或工业原料,绝大部分的秸秆都不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只能以简单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中包含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各种有害物质,被吸入后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当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某个范围时,会直接刺激人的咽喉、眼睛及呼吸系统,导致咳嗽、胸闷、眼睛疼等,甚至会有窒息危险。另外,秸秆的大量焚烧会形成大片浓烟,降低能见度,增加粉尘含量,严重的话会危及铁路、公路、飞机的正常运营,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威胁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省是用煤大省,很多农村地区一直采用烧煤方式进行取暖做饭。一到冬季,广大农村并非集中供热,而是各家分散用小煤炉,不仅热效率低而且污染严重。

  五、相关建议——以河北省为例

  (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在国内大多数基层乡镇中,环保组织不健全,个别地方连专门的环保机构都没有,环保工作职能挂靠在其他部门中,权责分散,分工不清,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难以协调,严重拖延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基层环保工作者在质和量上都很难保证。要想确保农村环保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设立环保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力职责,实现环保部门领导监督、其他人员分工协调、污染企业明确责任、农村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该提高基层环保工作者的数

  量和素质,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构,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建立环监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履职尽责,推动农村环境工作发展。

  正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很多法条侧

  重点在保护工业发展和城市环境,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上立法力度明显不足。虽然存在部分涉及农业、农村环境的法规制度,但也往往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农村的环保治理工作中发挥真实的作用。由此看来,农村环境立法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只有加强这一环节才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农村环境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及农业面对的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快研究出台土壤、水源、畜禽养殖等相关的环保执行标准,在敏感地区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健全配套体系,鼓励引导农民改进农业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和添加剂,以期实现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和农业废料的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当然,还应该及时制定《环境信息公开法》,通过实时发布环境数据,保障公众对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农村的环境问题大多有地方特点,最好通过地方性法规进行约束,而不要一刀切。同时,科学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使得地方政府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符合当地特点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地的农村环境问题。

  (二)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经济拥有灵活自主、竞争多样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足政府单独治污的短板,进而转变被动局面,在环保问题上争取主动作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乡镇企业是农村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将自身利益和环境效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考虑,主动支持环境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可以采用政府强制政策,以法规约束企业行为,迫使它提高责任意识。也可以市场为调节,间接引导企业自觉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在环保治理中借鉴市场中的产权制度,明确环境资源的各类权益归属,并实现上市的可交易化,这样一看产权的拥有者就会主完善农村环境污染保险制度,为可能出现的环保重大事故提供更积极的保障;三是以政府确定的排污总量为限,企业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排污许可证,对于超出部

  分征收附加费用,而排污少的企业能够通过市场买卖将多余的排污

  量转化为收益;四是对那些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财税、工商等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得倾斜和资助。

  (3)动用外在力量约束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是企业外在的主要约束力所在,公众的监督能够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在产品工艺、生产流程上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实现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社会化向着生态成本的内部化转变。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动员广大农民,树立全民环保思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意识。农民群众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村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将对农村环境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文艺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农村环境现状,了解污染危害,进而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农民接受低碳生活的理念,树立环保概念,增强环保意识,主动自愿转变原有的不合理生活方式,提倡环保低碳的健康生活理念。比如房屋装修采用绿色材料,不随意丢弃垃圾,购买节能电器,使用太阳能,减少开车次数,房前屋后多植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等。此类行为会对农村环境的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也会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六、结论

  最近几年来,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不单单牵掣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对待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只有高度重视,积极作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的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自然生态、农业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的源头难以认定、难以识别,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环境治理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成本高,但是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逐步开

  展,治理的成效也在逐渐显现。尤其是我省开始实施农村

  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以来,农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逐步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工作推广至全省,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多元化社会力量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构建一种“政府主导、市场协调、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体系,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具体要做到:一是优化政府行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环境评价纳入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完善与农村环境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生物技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辅助功能,除了一如既往地加大治理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之外,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环保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三是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充分引导公众和环保民间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参与。通过以上手段的合力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问题,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R.Edward.Boston:Pitman,1984[2]TheCommlssiononGlobalGovernanee.OurGlobalNeighborkood:TheRortofrheCommissiononGfobalGovernance[M].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徐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4]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王文章,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5]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9]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

  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R.A.W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0[1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毛寿龙,李梅,陈幽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5]彭宗超,薛澜,阐坷.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16]程正康.环境法概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7]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8]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第四篇: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论文

  序列号:71公选课课程论文

  (废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技术)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别2010级8班

  学号3110006193学生姓名李海真

  指导教师付丰连

  2012年4月

  废电池的危害及回收利用技术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废电池,以及废电池的种类,分析了废电池里的污染物,阐述废电池污染环境的途径及其危害,同时介绍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国内外废电池回收处理现状,并提出了废电池管理与处置的对策。

  关键词:废电池;污染;现状;回收利用技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为:原电池(一次电池)、蓄电池(二次电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池)、贮备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物质生产活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其实,被废弃的干电池,其锌壳只损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锰也只起了一点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铜帽还远远没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收和利用,最重要的是在治理环境污染这方面取得极大的效用。

  原子能电池等。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主要是原电池和蓄电池,在这二类电池中,原电池使用量最大,占电池使用量95%以上。①

  废电池的危害

  废电池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其成分中重金属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汞是电池的添加剂,尽管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电池,含汞量一般也在电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内。然而这并不代表废电池没有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因为在生活中需要的电池量越来越大,电池的使用范围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商品之一,从照相机、录音机、计算器到手机、掌上电脑等都离不开它。

  一般地讲,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汞、镉、铅、镍和锌等重金属物质,以及其中的电解质溶液。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蒸汽压较高,汞及其化合物,特别是有机汞化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较快的生物富集速率和较长的脑器官生物半衰期。废电池定义、组成、种类

  废电池,就是使用过而废弃的电池。废电池的组成成分主要有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物、铜帽;蓄电池以铅的化合物。

  电池有多种分类,通常按其工作性质可分

  镉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致儿童行为异常和低智商。锰虽为人体所需具有很强的毒性。

  铅可对人的胸、肾脏、生殖、心血管等的微量元素,但吸收过多也会引起中毒。土壤具有一定的孔隙,对有机物或含碳、氧、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智力下降、磷、硫等化合物进行降解后,可生成无毒或肾损伤、不育及高血压等。

  镍和锌的毒性相对较小,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但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②

  废弃电池中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和水系的pH值,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

  这种污染相对而言是较轻微的,电池电解质构成污染的主要组份是其中可溶重金属,特别是铅蓄电池电解液中大量的硫酸铅和镉镍电池中的氢氧化镉。③

  那么,含在电池里面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是如何对环境以及人造成影响的呢?

  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甲基汞所致。有关资料报道,全球的镉污染有50%是来自废旧电池的污染,长期饮用被镉污染的水,会发生骨质改变和贫血,典型表现是全身骼酸痛。铬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和损伤。镍有致癌倾向,还可导致心肌损伤。铅被摄入后不易排泄,高血铅会导

  低毒物质,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汞、铅、镉等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却不易被除解,长期蓄积在土壤中,破坏自然的自净能力,使土壤成为污染物的“储存库”,最终降低土壤肥力,在这样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重金属会被植物根系吸入植物体内,引起农作物减产或长出的农作物会有害。④

  废电池的现状

  1.国外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丹麦:丹麦是欧洲最早对废旧电池进行循环利用的国家。丹麦从1996年开始回收镉镍电池,其具体做法是:电池按销售单价0.9美元/只电池的回收费用售出,从回收费中按17.6美元/千克支付给电池回收者。该政策的制定,使镉镍电池的售价相对较高,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小型二次电池的消费重点转向环保型电池。1997年镉镍电池的回收率就已达到了95%。

  日本:日本回收处理废弃电池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93年就开始回收电池。汽车用铅酸蓄电池目前已经全部回收,并有成熟的处理方

  法,其他二次电池的回收率也已达84%。采用的方法是在各大商场和公共场所放置回收箱,依靠电池生产企业的赞助实施回收。目前回收的废电池93%由社团募集,7%由电池生产厂收集(含工厂废次电池)。

  美国:美国有很多家废电池回收公司,许多地方的垃圾清扫公司也从事电池回收业务。美国规模最大的电池回收公司当为RBRC公司,这是一家非盈利的民间环保机构,它得到全国二百多家生产镍镉电池厂商的赞助。1999年RBRC公司在美国及加拿大设立了25000多个电池回收点,回收用过的镍镉电池,公司在2000年还在全国每一个邮区内都设立回收点。RBRC公司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电池回收箱、带拉链的塑料回收袋以及专门的电池回收标志,将它们分发给各地需要的电池零售商和社区的垃圾收集站。

  2.国内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干电池生产量及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然而只有几个大城市(大连、厦门、上海等)开展了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活动。另外,就目前我国的回收处理技术来讲,当前回收处理废电池可能是不盈利的,建立和维持废电池回收公司所需的资金是目前最大的困难;另一个困难是废电池回收量小,使

  回收厂家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同时,国内没有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机制,在法律上以及政策上也没有做出良好的决

  ⑤策,造成废旧电池回收箱等措施形同虚设。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于废电池的回收处理未作任何规定。其次,居民们对废旧电池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收集、自觉上交的意识,废旧电池回收率低。

  废电池的回收利用

  1.回收利用技术

  湿法冶金法

  该法基于Zn,MnO2可溶于酸的原理,将电池中的Zn,MnO2与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盐进入溶液,溶液经过净化后电解生产金属锌和电解MnO2或生产其它化工产品、化肥等。湿法冶金又分为焙烧—浸出法和直接浸出法。

  常压冶金法

  该法是在高温下使废电池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分解和挥发以及冷凝的过程。

  方法一:在较低的温度下,加热废干电池,先使汞挥发,然后在较高的温度下回收锌和其它重金属。

  方法二:先在高温下焙烧,使其中的易挥发金属及其氧化物挥发,残留物作为冶金中间产品或另行处理。⑥⑦2.回收利用方法、治理方法

  加强立法工作,确保废旧电池污染防治有法可依

  总体上看,现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不能建立起一套产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方式,管理手段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不够,使人们普遍缺乏对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重视。

  拓宽废旧电池回收渠道,加大回收力度

  健全废旧电池的自愿及强制回收体系,用购买的方式回收废旧电池,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多建废旧电池处理工厂,使得回收的电池有处可去。加大科技投入,生产环保电池

  通过贷款、补贴等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投入需要改进工艺设备和原料配方,不断改进产品,减少电池中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开发低耗、高能、低污染的电池产品。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重视宣传教育,应该从全民意识入手,加大废旧电池环保知识宣传力度,多开展有益于回收废电池的环保活动,让全民在实践中意识到回收的重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人树立废旧干电池必须回收利用的观念,从而自觉参与回收活动。⑧⑨⑩

  ①丁树谦,废电池回收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11,20(3):385-388②

  徐纬丽,周启星,废旧电池的环境危害及回收处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22③

  聂永丰,废电池的环境污染及防治(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4:19-21④

  李如满,废电池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浅析(J),科协论坛,2010,3:121-121⑤

  唐艳芬,高虹,国内外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现状研究(J),有色矿治,2007,23(4):50-52⑥

  李明,吴建东,王成红,废电池的处理现状及管理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8,9:19-20⑦

  王群,李智勇,废旧电池的现状、危害及其预防对策(J),山东化工,2008,37:36-29⑧

  陈卉,陈海滨,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与处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5,13(2):12-15⑨

  周金法,尚通明,废电池与材料的回收利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3~44⑩

  蒋莉,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的若干思考(J),再生资源研究,2004,3:27-29第五篇: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矿

  山

  环

  境

  保

  护

  论

  文姓名:陈路路

  学号:310903020211班级:环境09-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分析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现状基础上,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总结。借鉴国外先进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并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我国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以及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保护、矿山环境保护制度;

  引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不少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与此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引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又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有的因此还抵消了经济

  发展成果。

  一、我国矿山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

  据国上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

  2、引发地质灾害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露天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数发生在建材类矿山中。

  3、破坏地下水资源

  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F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

  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末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5、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二、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

  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从总体上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

  1、主要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和各省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矿山环境恶化的势头。

  (1)加强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修订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章规划,注重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环境。

  例如:2001年,国家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国家在“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中,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程内容。2002年,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均制定规划,并经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批准了各省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2)加强全国范围的工作部署,开展大规模全面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摸清了我国矿山环境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评估,自2002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历时5年。在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下,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并联合全N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完成。本次调查评估以摸清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重点,调查评估了全国各类非油气矿山11万3干多个,涉及开采矿种193个,内容包括:矿山位置、规模、开采方式、生产能力、生产现状、矿山面积、各类矿山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等。通过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统计整理、分析研究和成果集成,首次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作出了全面评价,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全

  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为我国下一步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3)加大对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政府和企业投巨资实施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

  自2001年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落实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下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项目和资金投入的增幅明显。通过国家资助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选择不同矿业基地,开展老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

  (4)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社会资金来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并把矿山环境治理与政府其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

  2、主要不足

  由于诸多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和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一是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矿产勘查后备基地较少当前2/3的国有骨干矿山已进入中晚期,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迫切需要加大勘查力度,高强度的开发导致矿山环境恶化;二是我国矿业开发综合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矿产开发中,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矿区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三是治理资金缺乏,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已近40亿元,但由于全国矿山数量众多,需要治理的矿山环境问题太多,因此现有治理资金投入远远跟不形势的需要。

  (2)制度缺失。我国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规定。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尚需改进和加强。从国家层面看,尚须补充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权威法律的条文规定和司法解释;从地方层面看,不少省份还缺少配套的地方性矿山环境管理规章、条例及实施细则,亟须从政策制订和执行两个方面加强矿山环境的制度建设。

  (3)管理缺位。在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负责人由于大局观念淡薄,受政绩和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发展速度,降低经济建设的生态环保门槛。有的矿产开发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工程上马,或将环境评估报告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和矿主急功近利,进行粗放式甚至是掠夺式开采,而当地政府部门又监管不力,加剧了矿产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守法的矿山企业和周边群众的矿山环境保护积极性。

  (4)技术落后。一是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总体水平不高,工作起步晚,历史账多,矿山治理规范化、科学化不够。如冶金矿山复垦率仅为百分之十几,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矿山复垦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14l;二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较单一,不少治理方案整体设计起点不高,致使复垦区生态环境面貌改善不大;三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科研工作跟不上,对造成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因素、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如何减少这些因素造成危害的深层次问题,缺少对性的研究。

  三、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

  现在,各国都很重视矿山环境的保护和防治,通过前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开采矿产,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②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协调不同部门的职责,注重各种环境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③注重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进行十分全面而细致的监管。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实践和现状,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完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立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治理方案、保证费用;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2)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

  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3)理顺矿山环境管理体制

  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国外矿山环境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工

  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4)完善矿山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基于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零散、缺乏可操作性等缺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和现实情况,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下矿山环境管理

  制度:①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制度;②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③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④矿山环境监测制度;⑤“三同时制度”;⑥矿地复垦及环境要素恢复制度;⑦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制度;⑧矿山环境责任制度;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中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的运用和实施制定具体的规定,增加其可操作性,发挥各项制度的最大效力。

  (5)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并用

  借鉴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在矿山环境管理中,应把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与经济措施密切结合起来,矿业企业应尽快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的保证金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能够接受的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保证金额度。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

  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

  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6)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做法。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结语:总之,面对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诸多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抓住追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又要紧紧抓住依法治矿和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以矿山企业为主体,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刨新为动力,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为杠杆,以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使政府、矿山企业切实承担起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促进我国矿业町持续发展,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连和

  金融生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新辩【J】.生态经济,2006(3):95-99.【2】

  阿德里安·佩恩

  关系营销——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M】。梁卿,译。北

  京,中信出版社,2002.【3】沈渭寿,曹学章,等.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9.

  【4】刘凤民,刘海青,等.矿山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EJ].资源产业经济,2006,(7):16—18.

  【5】[日]荒山裕行,彭近新.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F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1,4:132.

  【6】杨京平,田光明主编.生态设计与技术[M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5【7】武强,刘伏昌,等.矿山环境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5,1:

  Ⅱ.

推荐访问:基层质监工作的思考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 环境治理 思考 农村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4323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