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书法家故事(全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13 08:06: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家故事(全文),供大家参考。

书法家故事(全文)

 

 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 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 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 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 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 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 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 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ft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 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 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 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 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 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

 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

 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 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

 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 ”“你要记住,写 完院里这 18 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 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

 5

  年,并且是完全

 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 3 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ft。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 18 大缸水, 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 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ft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ft,被神奇秀丽的天台ft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ft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 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 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 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 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

 “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 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 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 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 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ft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 放在ft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 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 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 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

 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 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

 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 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

 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 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 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 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

 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 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 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

 功劳呢。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ft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 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 村庄,飘扬的酒旗在 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 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 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 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 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

 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 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

 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 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 气。就这吧,我要了。” 交给书童 30 两银子。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 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 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 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 40 两,那人掏出 40 两给了老板。老板有 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 40

 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

 50

 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

 100

 两, 100

  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 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

 王羲之笑

 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

 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 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

 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年少时,字写得很漂亮,就很自以为是。后来,听说街上有一老者用脚写字,就前来观看,发现老者用脚写的字比自己强多了,就向老者请教,老者笑了笑,送 了他一首诗:“写尽千缸水,墨染劳池黑。博取百家长,使得龙凤飞。”柳公权记住了,不断 练习,终于造诣不凡。

  萧翼赚《兰亭》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书墨迹的事。他对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体 投地,听说王羲之《兰亭序》墨迹流传在其七代孙僧智永手里,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辩才还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诏见辩才,想逼他交出这件珍品.但辩才硬说历经战乱,不知去向, 一再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可奈何,但终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去征收这件“宝

 贝”。

 萧翼知道强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装成卖茧商人,假称来自ft东,路过会稽(今 浙江绍兴),投宿于永欣寺。这个“商人”为了接近辩才,就极力与辩才套近乎:谈诗、论 画、下棋、评书法,终日高谈阔论。辩才很高兴,以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晓”之感, 时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于是辩才无所顾忌,和“商人”成了“朋友。

 ”数日后,“商 人”见时机成熟,便带来几帖王羲之墨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说得辩 才心里有些“发痒”,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说是智永先师把家传的王羲之《兰亭》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呢!“商人”听后大笑,插手道:“《兰亭》早已失散,你是 胡吹。”辩才那里耐得住这激将法,有一天终于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个铁匣

 子,兴冲冲地把铁匣打开,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宝贝”——《兰亭》真迹“。商 人”却故意说是“拓本”,与其争论不休,并将自己带来的墨迹与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后来,正巧辩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东西,将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几件墨迹, 连同《兰亭》统统顺手牵羊拿走,到了永安驿。

 萧翼得到了《兰亭》,则命人去招辩才,只见昔日的萧生,骤然变成了御史大人,当他眼见萧翼从袖中取出“敕旨”后,顿时瞠目结舌……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爱不释手,临死时命令把《兰亭》作为殉葬品与他同葬昭陵。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 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 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 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

推荐访问:书法家 故事 全文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5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9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