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关系,优秀专业论文【完整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12 15:42:3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关系,优秀专业论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关系,优秀专业论文【完整版】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摘要]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创造力,和谐社会的融入,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贯通,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践,指出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

 小康社会 中共四中全会、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便是发展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必然选择。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经济是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自然也是“和谐社会”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也要通过经济发展来提升;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多种社会不和谐因素既是经济发展不充分带来的,也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因此,经济发展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只有保持经济和谐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的发展,也渐渐使环境保护产业变得十分热门且利润丰厚。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度创新也会全面展开。首先是法律上,根据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规定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值得鼓励的,什么是要严厉惩罚的。其次在政策上,根据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需要,把原来在某一个环节的支持转变为全过程的跟踪,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扩展到再生产领域再消费领域,最后扩展到人们的思想层面,再到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多惩罚,多禁止,少奖励,少支持的问题。最后在全社会的高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层面上做出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制度规范和创新,这样就有效的把政府、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互动,实现全社会的变废为宝、资源节约、人的内涵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统一。

 发展经济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生活显得更加拥挤了,环境容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对急剧下降,而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审视。就是说,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要着眼未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保护好环境,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的小康之路。

 以发展经济为根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某些地区还十分贫穷,尤其是西北、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 2001 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是 32 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 10 多万亿,欧洲占 10 万亿,日本 4.7万亿,中国占 1.2 万个亿。如果按人均计算,美国 3 万多美元,我们只有 1000多美元,相差几十倍。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社会疾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的

 宏伟目标迈进,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于 13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发展仍然是唯一出路,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唯有发展,才能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唯有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积累的矛盾,当前社会环境下新出现的矛盾和某些不愿看到中国强大起来的国际势力肆意挑起的矛盾等日益交织在一起,对党的领导、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科学发展观支撑下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思路。依据这一思路,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使人民的各种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并将其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为四大战略目标之一。这一新思路的提出,是基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的明智选择。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并且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城市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受到相当的损害;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也有所增加;社会犯罪现象大量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等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实质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强化社会整合功能,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协调沟通的形式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

 和谐社会注重的是社会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的和谐性,社会内部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社会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是一个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的社会;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是一个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一个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定团结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了肯定。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更加优化的广阔平台。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和壮大国民经济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发展,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理顺产业发展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农业一直处于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地位,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问题。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那样:“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站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

 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就理所当然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主张,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今后很长时期的工作重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农促工、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措施,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建设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农村、农民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也表明,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了,城乡发展比较协调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比较顺利。反之则反是。近些年,我们党又把农村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在一定意义上看,具有全国 2/3 人口的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农村社会和谐了,整个社会也就有了和谐发展的稳固基础。因此,我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稳固政治基础的需要。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在我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首先要有一个长久不衰的国内市场。我国有八亿农村人口,如果农民的收入萎缩。1990 年农村市场消费在全社会中的份额是 53.2%,1995 年降到 40%,2003 年降到 35%。很明显,要扩大内需,就必须保持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农村需求市场,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刺激农村的消费,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乡关系的妥善处理,符合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社会规律。二元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的一元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城乡结构不合理,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很多社会问题由此发生。和谐社会要求我国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城乡关系的妥善处理,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经济规律。按照城乡社会结构演进的规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就要到来。

 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符合城乡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和谐社会客观要求。但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远远没有到来,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让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一个国家完整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和谐的,应该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框架中,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同时展开工作,但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同时,社会和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谐诞生希望。只有把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顺利到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辉彼岸,也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2004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年 10 月 15 日。

 3、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权益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5、张冠军:《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载于《实事求是》,2006 第 2 期。

 6、宋亚为:《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载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7、鲍振元:《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5 年第 4 期。

 8、黄先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载于《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 2 期。

推荐访问:优秀专业论文 完整版 构建和谐社会 试论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96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