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鹄文档网!

有关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专业论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6-11 18:0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专业论文

 

 有关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初中《科学》课程的课程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为此,将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和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原则。本文就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疑惑以及如何实施科学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综合课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从前有很大不同,但是新的理念和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1. 初中科学课的理论研究 1.1 科学课教师的困惑、 1.1.1 教师的情感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在初中阶段实施的基本上是学问中心课程性质的分科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问中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体系。学问中心课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大学的分科相适应,便于经过大学专门训练的教师讲授。现有初中教师都是按分科模式培养的,他们对本学科都曾作过艰苦的学习,并享受过掌握这个体系时的种种欢愉。现在,要他们放弃已十分熟悉的体系,重新去学习一个新的、不是以学科逻辑为主的体系,便自然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部分教学成绩优秀而视野又不够开阔的教师,这种情绪十分强烈。因此,解决教师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他们对综合科学课程改革的认 识。

 1.1.2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 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原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体系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

 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科学课程标准》把内容的整合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特点并明确:“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

 念上理解科学内容”。这就提出了构建超学科内容结构体系的任务。

 1.1.3 课程思维方式的变化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科学课程则不同,它吸纳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许多新成果,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问题,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综合的、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由此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收集证据、作出判断、进行评价和表达交流。由于高师院校的理、化、生专业大多没有开设相应课程,绝大多数初中科学教师不能理性地认识课程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也是造成教师适应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分析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教师认知结构与课程知识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1.2 新课程培训不足,教研员不配套

 科学课对教师要求比较高,科学课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少合格的师资。教科学课要学习物理、化学、地理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培训有,可惜培训时间太短了,只有几天,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一些主要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而组织教学这方面却有很多困难,但组织教学方面的培训却很缺乏。教师培训的层次不够,基本上还是就事论事。导致科学课的师资匾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专职的教研员。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组织研究、培训老师,作用非常重要。他们经常出卷子,牢牢把握着方向,是我们的指明灯,有一个影子在里头,尽管可能是虚的,但有一个影子在那里了,我们就可以朝着它努力。没有教研员就好像没了领导,没了主心骨,没人来拍板确定我们该干什么,怎么干。

 1.3 设备不配套 综合课程需要较多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但一时跟不上。主要是缺少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像罗盘、水平仪、天文望远镜、某些动植物等。现有的实验室需要进行整合,整合不是拼在一起,需要器材的添置和调配,对科学课需要进行调剂。

 1.4 家长不放心 家长担心孩子初中学了综合课程,会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高考考不好。现

 在的家长太关心分数了,素质教育推行了几年,课程改革在进行,评价体系也在变,可是家长最关心的内容还是没有变,只有知道分数,他们心里才有底,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到底怎么样[ 1 ]。

 2. 初中科学课的实践研究 国外以及我国自己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早已告诉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没有政府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家长等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是不可想像的。

 2.1 政府部门:正确引导 2.1.1 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 8 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深入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通过学习和讨论,在全国教育系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发展观和政绩观,形成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2.1.2 要抓住关键,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

 各地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具体任务,建立推广新课程的培训机制。要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于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坚持远程培训与研讨相结合,使教师在参与培训中切实领会新课程的各项要求。2.1.3 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教材选用行为。

 教材是教学之本,必须严格管理。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教材国家审查制度。各教材出版单位要立即对所出版的中小学教材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坚决杜绝教材出现错误,确保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2.1.4 大力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师生发展。

 “在人类生活中评价最为重要、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是导向功能。”[ 2 ] 实施课程改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评价制度的改革。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多样化,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让学

 生、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学业成绩评价的等级制;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要加强教师评价和学校 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教育部将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目标在中小学的落实情况,倡导正确的质量观。

 2.2 学校内部:主动落实 学校要主动落实好对教师的培训,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系统培训学习,也就是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还有一些专题学习,比如综合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式的改变,评价与考试改革,学校课程开发等,主要围绕这些专题开展讲座、研讨、交流等。二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改革前就拥有一支适应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的,只有在改革的实践中,才能锻炼和提高广大教师,不断适应改革的需要。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仅仅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的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教师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作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如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学校环境、社会家庭教育、教育科研工作、学生素质评价等等。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以主人翁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中去,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提倡为新教材“补台”,让综合理科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教育改革是个难点,科学课的改革尤其难。我们期望,各部门能够抱着科学的态度积极地面对和解决问题,使科学课早日在全国范围内切实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新玲:《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家长难调和》,((中国青年报》2004 年 7 月 12日 2. 冯平著:《评价论》,东方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 页

推荐访问:优秀专业论文 课程改革 实践 初中 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6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