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想(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6篇
【篇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为世界许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机械1507班 20153636 雷丹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之际。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各种争端与冲突,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显然,在核威慑下,爆发一场高烈度的战争的可能性几近为零。那么,人类的未来又在何方?我们的先辈拘囿于脚下的土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变革的种子早已种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很大,当人类有能力迈出太阳系,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人。毫无疑问,人类想迈入星际时代,各国通力合作必不可少,人类终将命运一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呼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
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世界经济早已走出一国垄断,成为无法割裂的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美好未来。
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 “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份责任。以此为指引,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公共产品,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动力。
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带头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更加开放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努力;
再到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推动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
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中国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
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中国继续唱响“开放型经济”,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提供方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一系列倡议和行动,旨在消除全球发展鸿沟,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遵循这一逻辑,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命运共同体,体现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告诉世界,“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篇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2 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之际。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 “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份责任。以此为指引,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公共产品,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动力。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2
【篇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来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北京)
【篇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后,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可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就是希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专门写进了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特别强调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所以,完全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都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系统阐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有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真正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相对,“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理念到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深刻;
由愿景到倡议,成效明显;
由双边到多边,认可范围不断扩展。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化,关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成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和谐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警示我们,地球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球已达其能承受人类过度消费和浪费的极限,生态一旦崩溃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尽管中国承载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但是仍主动承担责任,将“绿色”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南;
同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绿色科技,积极落实《巴黎协定》等国际合作项目。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和平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长期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社会进步,同时,妥善处理好周边关系,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和全球事务。与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西方强国通过入侵战争、策划政变、经济制裁等手段到处插手他国事务不同的是,中国是在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经过数十年努力奋斗实现自身强大之后,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应世界各国的强烈呼吁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当前,我们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中国维护生态和谐与世界和平的智慧,是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应当遵守的基本价值规范。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在金砖峰会等多个国际场合,以此表达同世界各国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因推行霸权主义而造成的难民问题,因推行新自由主义而造成的金融危机,均对作为始作俑者的西方强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已经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而率先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更应该担负起帮扶落后国家的责任。中国早就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因此,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派出维和部队、支持非洲建设,将共赢共享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达夫拉特佐达曾称赞道,“中国在其他国家兴办企业、大力投资,这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这些都表明,全世界都能够共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大国是关键。“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
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必须秉持共商共建的发展新理念。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的讲话中,已经系统地阐述了推动构建全球公平正义新秩序的方案。在经济方面,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反对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倾向,避免不公正的贸易战争,“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在政治方面,着力解决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武装冲突等急切而棘手的重大问题,“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在文化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文明要平等交流、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国际版,是国内发展理念在国际战略中的反映,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篇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如何可能
距上次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主题演讲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那次,习主席首次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同样,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及了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何以可能,究竟如何可能?
第一点,当今世界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化用高更所言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首先,我们从哪里来?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而如今,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当今社会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但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并且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建设好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如何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第一点,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第二点,主权平等。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第三点,“法者,治之端也”。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第四点,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其次,第一点,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第二点,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单则易折,众则难摧”。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当今世界恐怖主义依然横行,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我们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共同安全的社会。第三点,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当然,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第四点,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第五点,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今世界,各种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子孙谋发展,为子孙谋幸福。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然而,中国古人也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崎岖的征程,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旧任重而道远。
【篇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的举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词引入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其实,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达一百多次,显示了他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这一新的时代命题的高度重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了这一命题的时代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以及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国际性的事件,使得各国人们对于国家、人类需要相互依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人们对于命运共同体提出前的最初的认识在。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在全球化面前,可以迅速地传播,波及全球,对国际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联合起来,同舟共济,共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到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所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应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每每遇到国际危机时,全球机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予帮助,度过难关,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的二十国集团,协调各国对应危机,使世界经济摆脱了陷入20世纪20到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境地。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现已帮助解决了各个国家与中国的货物运输问题;
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峰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还是为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
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这次厦门会晤有5大方面的成果: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
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
打造更牢固的社会根基;
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
形成更有力的机制建设。
上面的这些我只能够做到尽量去理解,但毕竟还是离我有一些遥远,平时的接触比较少。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又能为其做些什么呢?这是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官方的解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就是在发展自己国家时,在保证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帮助他国,谋求共同发展。这些在我们普通的大学生面前就如喜马拉雅山顶一般,遥远而又美丽,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杯水车薪。至少现在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只能先从身边所见,来阐释它。
从我身边来说,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如何对待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这个问题上可能会有一些可以思考的地方。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中,有不少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和我们一样,他们也只是来北科大求学的一份子。我认为,为了吸引国外留学生来上学,增加学校的收入,从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是合理的,但政策的合理程度也要也要有所斟酌;
在外国友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也应该予以援手,但是我更希望可以中国学生也可以在这方面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则消息:在一个外国友人丢失手机时,警察们倾巢出动去找遗失的手机;
然而我们国人有时自己丢了手机,告诉警察就好比对牛弹琴,用处有时候并不大。我举得这个例子确实有一些片面、偏激,绝大多数人民警察都是十分认真负责的,但是我所说的这个现象也不是不存在,在其他的一些服务行业里会更甚。好客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但我们也绝不能轻视自己。如果走偏,那就完全偏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轨道。
将目光从周围的外国人放远到未来与他国,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去准备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青春事业,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事业。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理想放大到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去,基于此定下一个目标,在今日之时积累正能量,让青春在新时代闪光。
我十分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自己能做的贡献。如果能够从自己所学的知识入手,从自己的专业方面为国家出力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不过现阶段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实在有限,远远没有达到做出贡献的水平,所以我认为努力学习便是我现在最需要做的。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内容都值得我去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拥有正确价值观的有知识的人。
推荐访问:共同体 感想 命运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感想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eeee40.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8710.html